惠明画的观音像,其图式结构空间是什么样的一种“世界法相”? 她的画,或精微白描、或着彩填色,其运笔转折含有中国传统美学“瘦、肉、透、皱”的功力——俊逸的线条勾绘、温艳冷润的饱色手法、通透的成像语式、肃尊逶迤的写意图境。 惠明画观音,“眉宇舒展、眼帘低垂、似睡非睡、淡定从容”。她是目前福州漆画界以观音入题的专事画家,许多观音佛像漆画作品为著名寺庙收藏。 想要洞悉她的漆艺内涵,须从“何为观音”说起。 从宗教逻辑意义言,观音,行使的是知识与智慧的法力,以知识与智慧来解救世间的疾苦,达成其无固无散无滞无流无涩无滑后的空明境地。这就必然要有一个沟通的方式来存在于人与观音之间;这个沟通方式就是基于人的生命学意义上的——牵绊及消化。 牵绊于爱亲,而能产生自觉力;藉由自觉而醒来的七情六欲,人获得了生命上的存在意义。所以,才有了“送子观音”、“平安观音”等说,此其一。其二,人生的终极之处,乃为“生命的消失”。伴随活着的诸多苦恼,必然需要依靠慈悲的哲学力量以消化内心的瞎掰与无助。 在如此这般下,人有了知识的积累,有了智慧的领悟,并最终将自己引入无苦无恼的大自在境。(所以,观看“观音像”,可得“自在悟”。) 那么,林惠明画观音,从艺术造诣上解读,她已经到达了哪个层次啦? 她曾修学于中国美术学院人物系,擅工笔和书法。她何时以漆艺诉求方式与画观音像结缘,已无从考量;一切都是在不经意间逐步发生的。 说实话,惠明的漆画观音,纯粹从美术技巧上认知,其作尚为一般,诸多画作中尚存固涩之处,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她的作品具有“瘦、肉、透、皱”的审美价值的承认。究其原因,乃是惠明在创作的过程心无旁骛,“画”由心生……这个结论,从她的画作观音像的神态中可窥一般:“永远是欲言又止的静音之美”。 经过了解得知,林惠明作画时,会先行沐手、焚香。对她而言,此时作画,就是一次膜拜观音菩萨的过程…… 她说,她画观音像,“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冷色调的崇敬,二是暖色调的亲近,三是侧重局部的入定。” 将自己去与对象结合,这是第一重绘画境界。若眼中无我、只有对象,则是第二重境界;最高境界则是亦无对象。林惠明的观音像漆画,目前是在第一重的层次上。 这个问题是说之易,行之难。但愿她能继续修为下去,将——牵绊有爱、和而不同、消弭忧患、遁迹无形——的漆画图式,经历下去,经验下去,及至最高境界那一天。 赋诗一首《望天的蓝》,以为伴。 望天的蓝 它还是一堵墙 深似秋潭 何止深似秋潭 望天的蓝 它又是一念的禅 心痛一千里 千里比万里长 望天的蓝 其心已涅槃 了了这一生涯 回头是岸 向前也是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