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平潭
 

绘画,源自心灵深度的感动

2015-10-27 20:01:09 吴新斌 来源:东南网闽派艺术  责任编辑:肖月青  

一位成功的画家,终归要有扎实的绘画技艺而不被其所牵绊,能随心所欲地为我所用;终归要凭借自己观看世界的角度、方式,寻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终归要让自己的性格、生命底色和人生修为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周向一教授长期从事绘画教学、创作。他的素描功底扎实,造型严谨,擅长水彩水粉和油画,能风景、人物、静物,色彩感觉好。他的作品具有大气本真、朴拙自然的特点,注重生活底蕴的开掘和人生、人文精神层面的情感抒发。他能够出色地运用色彩,超越那些可以想象的局限,常常创造出激动人心的色彩场面。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人生、自然的礼赞和思索,充满了美的发现和真挚的情感。

他以自然轻松的笔触,深入细致的刻画,展现平凡生活的一瞬,却有耐人寻味、引发联想的艺术韵味。

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水彩画《永远的歌》,是表现惠安女的一件佳作。画中母女手拿篮子与铲子,迈着轻快的步子行走在金色的沙滩上,礁石与惠安女的外形在有机穿插中形成一种绘画的形式感、韵律感,极具生活的原味、质感而不乏浪漫主义色彩。画面有一种坚韧之美,体现了画家对人物性格及其内在精神的高度概括力。画中母女形象的组合,与其说这是构图的需要,不如说它是画家借此折射惠女精神世代传承的深意。画中类似的、接近单色的色调,微妙而空灵,是画家对瞬间情绪感觉的精准把握,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画面仿佛萦绕着一种优美的旋律,清澈而又曲折地、深情地流淌在观者的心境之中。

他的作品经常有一种情景、情境抑或情绪、情意,有一种“言说”、“记叙”、“抒情”的功能。看他的作品,让人仿佛接触到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关于生活,或关于某个特殊场景,或关于生活中的温情与诗意等等,不一而足。《舟》、《向大海走去》、《讨海的人们》、《正午潮高》、《暴风雨》、《永远的歌》、《盼》、《渔歌》、《大海日记》、《春潮》、《蓝色交响》等无不萦绕着画家真挚灼热的情感,凝聚着画家对生活的深层解读,浸透着画家心灵深处的某种感动。

像油画《舟》,表现的是一家三代人正在造船的情景,这是一个宁静清冷的早晨,当视线随着“势”的延伸,在海、天与沙滩之间,祖孙三代正围着新的船龙骨,他们有的在拉锯,有的在钉钉,有的在传递物件。其中,惠女飘逸的劳动姿态是那般醒目动人,构成了美的旋律和主题——他们是在建造生命之舟、幸福之舟、希望之舟。生活的本质在这幅明快的、充满韵律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水彩画《盼》,作品主要表现一群惠安女和孩子们在渔港码头等待归帆的场景。一渔家孩子倚在码头石桩上等待、凝思、遐想,背后是一群惠女倚在或坐在木板推车上,三三两两窃窃私语……作者回忆这种情景说:“当时是被午后那充满期待的场面所触动,人们在静穆的码头聚集等待,几天前,男人们——她们中的儿子、丈夫、父亲、兄弟从这里带着她们的希望与祝福启航。”阅读他的这幅画,能让人产生画外之意,能联想到画中场景的前前后后……

作为艺术院校教授,周向一经常有机会带领学生外出写生,教学的同时,也是他自己下生活积累素材的良机,也是他一次次用画笔付诸心灵速写、情感抒发的契机。

在他看来,写生不是照搬自然物象,而是一种现场创作。

画家面对自然,应寻求自我心灵与外在景观的内在联系,寻求自我感受与自然的关联。画家作画,要有感而发。写生的过程,应是写生对象的心灵化、艺术化、形式化的过程。不少画家面对自然,经常被景牵着鼻子走,“自我”被景“吃”掉,陷入被动局面而不能自拔。画家孙志纯曾把写生时画家与自然之间的微妙感觉,形象地比喻成“狮与虎斗”,充满残酷和激烈的境况。周向一写生,既非常客观,又非常主观。他注重的是主观的感受,审美的表达,那种面对自然油然而生的审美感受,由此引起的艺术表达上的欲望燃情,使他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如实描绘,而通过自己对形式选择和处理,着力于提炼、纯化之中表达出景象以外的意味和情致。也就是说,他不仅善于发现和捕捉存在于客观物象的美,善于写景,更善于艺术概括,善于造景造境,用情统帅景和境,从而抵达情景交融、物我相忘之妙境。

他对现实场景的捕捉,保持一种新鲜而陌生的感受,在刻画对象时,自然地具有一种率性、果敢所带来的流畅感,俨然是心灵速写,没有半点的勉强与做作。他的挥洒的背后,依仗的是理性和感觉的合奏,依仗的是自己的真性情。

新近看到他在武夷山写生的一组油画,感觉这些作品具有鲜活的现场捕捉,色彩生动,瞬间的天光云影、水光山色,微妙的光色变化,彼时彼地的一切感受,都被记录在现场的挥洒之中。奇妙的构思,高度概括的线条、色彩,新意迭出的构图,分明经过主观的艺术处理和自我化的审美提纯。透过提纯化、优雅化的画面,与其说是景象描摹,倒不如说是饱含激情的即兴创作。写生当中分明融入了他的修养,融入他的人生感悟、内在情思抑或梦幻的记忆。换句话说,多年的厚积薄发,让他借着写生这种方式找到了生动活泼的形式媒介,找到了艺术再现中表现的契机,找到了对自然之美的一次次真诚倾诉的释放点。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感和随之带来的视觉美,而且充满内蕴,不仅耐看,而且耐读。这得益于他一贯善于思考。

他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南京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史。其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艺术界不断萌生各种探索的冲动。同时,国门既开,西方的艺术不断地被介绍进来,各种画册、画展令人目不暇接。这个经历,对他艺术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对西方艺术的理解经历了从惊奇、崇拜到摹仿,直至最后企求摆脱的过程。最终在他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找到突破点。他在长期的教学中还兼美术史课程,广阔的知识面,使得他的创作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考。

他在创作中得出许多真切的体会,其中不乏独到精辟的见解。比如他认为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与中国文人画中的写意作品之间,在艺术表现上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他为此做了深入的探讨。他感觉在这些相互类似的艺术和文化现象的背后,可以发现中外艺术家在“看”的方式上的某些共性。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身体之眼偶然碰见精神之眼,艺术家何以处之?听命于身体之眼,还是精神之眼?走向模仿还是表现?这便是艺术家最根本也是最有意味的美学抉择。”我们从他的文采中,可以感觉到他独立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广博的艺术视野和开放的艺术观念思维。

他还认为,绘画要适应自我的心境。在艺术创作时,要在有意无意之间追求“适意的境界”,要“尊重自己的心灵”,追求“逸”的境界,不拘常法,荣辱皆忘,超凡脱俗,返璞归真,从而在美的表现中,“用无拘无束的线条和色彩抒发性灵,去展示人性中最光彩夺目的、不可一世的傲岸精神。”这些认识是颇有启发性的,尤其对于钟情于绘画者来说,无疑是一门终生的必修课。

他的作品画路较广,形式多样,体现了画家的绘画才能,亦反映了画家拥抱生活、拥抱时代的热情和激情常在。

就风景画而言,他不仅可以在村野、海湾、渔村、小巷、原野中找到灵感,找到绘画元素,也可从繁忙的工厂、港口、码头,热闹的公园、街市找到表现的对象和心灵图像、图式,显示了画家适应不同题材、素材,运用色彩造型造境,处理色彩关系,适应不同心境、情感表达的能力功力。他的作品往往根据表现对象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看来,一个画家不但要知道画什么,更要掌握怎样画,用怎样的形式画,是十分有道理的。

近期的油画作品,除了武夷山写生,还有以“渔歌”命名的一组惠安女系列、崇武海港系列作品等等,更多地追求形式的意趣,进而让人欣赏到画家从自然物象、人文景观中提炼出更加洗练的、个性化艺术表现。他不断拓展自己的色彩视野,探索新的色彩关系,总能给人带来和谐而又新鲜活泼的审美感受。这些作品,总体上更显大气,更显表现性的艺术意味和韵味,沉着中依然有着灵动挥洒的笔触,光色交响中依然充满力度和“大美”。多年的执着,多年的耕耘,多年的梦寻,多年的积累,依稀可见画家的艺术追求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新的审美层次。虽然依旧是理性的布局,充满情感张力的点线面组合,却赋予全新的艺术面貌,那是激情与心境的综合,那是生活中酿出的甘醇,那是源自心灵的、深度的感动,那是画家心中永远的诗与歌……

笔者从他的绘画语境中得到顿悟——

色彩表现本身就是非常客观而又非常主观的,以至于它有可能永远拒绝精确的定义。重要的是运用好画面的色彩关系,完成画家自己的色彩创造力,用你的方式满足你的需要,愉悦你的眼睛和心灵。

画画是极端心灵化和个性化的艺术,学画的过程就是提高修养的过程,要像虔诚的修行僧一样拒绝功利,慢慢修为,进而修身养性,愉悦自我亦愉悦他人,美化人生……

 

组织机构

联合发起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东南网、北京华世海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福建电视台都市频道


承办单位:“闽派艺术”(福建自贸区)投资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书画频道、江爱松艺术基金会、海峡两岸交流协会、海天书画院、福建种德堂传统文化艺术馆


战略合作伙伴: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福建省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福建省城市雕塑协会、福建省雕刻家协会、福建企业艺术协会、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