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平潭
 

沈岩的书画艺术情结

2015-10-27 18:33:30 沈 岩 来源:东南网闽派艺术  责任编辑:肖月青  

酷爱绘画,或是儿童的天性。我幼时也喜涂鸦。见堂兄们撇兰画竹,皴石点花,回到家里亦依样画葫芦,大涂大抹起来。当时的我,表现欲极强,画好就贴在自家墙上。大人们自会过来鼓励一番。而我,则神气十足。画好的作品,有被邻居们要去补壁的;而我,如已入选展出一般,更是眉飞色舞飘飘欲仙。回想起来,这许是兴趣之源头吧。

至于书法,因有家教,孩提时就描红练字了。诏安老家一带盛产红砖,一尺见方,一面粗一面细。细的一面涂上墨,甚好练字,效果强过现在的水写纸。如果是陈年的古砖,笔头的感觉就像舔在优质的砚台上,好得不得了。也许是这种即写即逝的墨砖,给幼年的我带来不少乐趣。当时家中只有一本柳公权的《玄秘塔》。我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认真地临习起柳体来。父亲把着手教,我很快就懂得执笔遣毫了。然而练字毕竟十分枯燥,成功率也低,久无满意之作多生厌倦之心。这时的父亲,并没有逼我,而让我去学其他兴趣的东西。也许是父亲的这种富有弹性的教育方法,才不至于使我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对书法保持着广泛而又浓厚的执着。

少时的我,琴棋书画、文学诗词、数学物理均嗜。二胡、板胡、琵琶、三弦、笛子、洞箫皆好。二胡独奏曲《山乡变了样》、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常是我自我陶醉时所好。老家常有爱好乐器的长辈聚众,合奏民乐。也多有好独奏者,自我欣赏。几乎天天能够听到不知来自何方的乐声。晚辈如爱学,作长辈的多倍加鼓励,更有乐器相借。有一点基础的,就可以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了。对象棋的爱好则来源于我的堂兄沈庆生。他是国内和东南亚地区知名的象棋排局家。家有《梅花谱》等古今象棋著作,订有杨官麟主编的《象棋》刊物,还经常得到国内外寄来的有关象棋的资料。同住一院,撩帘便见,多有耳濡目染。他常常把名家的对局摆给我们看,也常把他的排局摆给我们破。我很快迷上这种斗智斗勇,常常对弈到三更半夜。象棋水准上来后,十五、六岁的我就常和县里一流高手对弈。记得家里有一套线装本《三国演义》,只有八九岁的我就看得十分痴迷,吃饭、如厕都爱不释手。少时记忆力特好,一本大部头,两天就看完,还能从头到尾讲给同学们听。作诗填词也是家乡人的爱好。我的许多长辈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受其影响,初中阶段的我就开始胡乱作诗,胡乱填词,胡乱唱和。

说来奇怪,我既喜欢文科,又喜欢理科。所谓兴趣数学、兴趣物理的难题,我都能想办法把它解出来。1965年参加高考时,这两门课是唯独有附加题20分的,许多同学都不敢望其项背,而我却把它都做了出来。俄语高中才学,到高考时,100分的题目我得了99分。年轻时,我的心算也特好,人家的算盘还没有打出来,我已经脱口而出答案。那时的文字理解力和几何空间想象力也超好。几何题目一看,头脑中就有了清晰的形象。这也许就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结果吧。这种经历和锻炼对我的书画创作显然是很有帮助的。但兴趣太多,则不能专一,难以精深。不过反过来从另一角度说,也可以作为字外功夫——艺术是相通的,其他艺术的素养可以作为书画艺术的养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现在很是提倡,认为它是创新的必备条件。我不敢奢谈有这方面的条件,但它确实为我的书画创作带来了许多灵感。

让我兴趣不减的,应是家乡的书画氛围。唐代开元年间,诏安地区称为怀恩县。“以书画之凤阁”名世的钟绍京被贬为怀恩县尉。他的到任,带来了中原的书画艺术,开启了书画之风的大门。宋代,又有陈景肃等渐山八贤和时任宰相的陈俊卿、梁克家,理学家朱熹、学者陈淳等到访,丰富了家乡的书画氛围,也促进了诗词艺术的传播。诗礼传家,耕余弄墨。从此,家乡的书画之风渐渐兴盛起来。明清以来,名家辈出,沈起津、康瑞、沈锦洲、沈瑶池、谢琯樵、汪志周、马兆麟等均耳熟能详。从沈锦洲开始还形成了“诏安画派”,影响深远。当代以书画名世的还有林林、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等。至今,邻里乡亲,还有很多人喜欢舞文弄墨。年轻一代又有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当然也是家乡书画氛围孕育的结果。我很庆幸出生在这块土地上,庆幸有家乡这样的书画氛围,是这种氛围滋养了我。我以此而自豪。

18岁时,我离开了家乡,然而,我的书画情结始终了却不断。琴棋是放弃了,书画却始终拣着。工作忙,我就把书画当做茶余饭后的闲事,把书斋当成宽心斋。自题联曰:工余长养性,忙后且宽心。后来,见多识广,觉得书画要有所作为,一定要师古师今师造化,于是就把斋名改为三师堂。再题联一幅,曰:师古圣,学今贤,拜山川造化;探无形,求至法,描灵性真如。这正是我的思考和追求。

书法方面,则一边临帖,一边创作;临帖不停,创作不断。现在是信息社会,碑帖资料很多,用不着像钟繇那样,为得到蔡邕秘法去盗韦诞之墓,关键是如何取舍。各人的取舍方法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我是学米芾的办法,集古字,博采众长,然后化为自家的风格。先是唐楷,柳、颜为主,后苏、米、怀素、王铎,再攻魏碑和二王。尝试以汉之笔法,晋之笔势,魏之笔触,明清之笔趣,综合而为之。

绘画方面,则从《芥子园》起步,先学花鸟、人物,后学山水。素描、水彩、油画,倒也学过。但由于有书法的功底,又因性格使然,我喜欢以书入画,强调笔墨与情调。画法则宗宋元,意趣则崇海派。石涛、任伯年、张书旗、傅抱石、陆俨少的画法我很注意研习。蒲华、齐白石、张大千、沈耀初的笔趣,我也十分注意汲取。在山水画方面,让我追求不已的则是宋人的气度,元人的风范,石涛的笔趣,抱石的情怀。然而要达到高境界,难矣。

2006年3月,我应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之邀,出席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七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参加国际盛会,跨国界的以书会友,是人生难得的一大乐趣。而会友须以书。于是,临时集册,以便会友,并向诸位方家、同行请教。

2006年2月 15日于三师堂

 

组织机构

联合发起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东南网、北京华世海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福建电视台都市频道


承办单位:“闽派艺术”(福建自贸区)投资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书画频道、江爱松艺术基金会、海峡两岸交流协会、海天书画院、福建种德堂传统文化艺术馆


战略合作伙伴: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福建省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福建省城市雕塑协会、福建省雕刻家协会、福建企业艺术协会、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