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刘建敏相识于1981年。第一感觉是他充满朝气、灵气。不久,建敏调到省城福州工作。我俩几乎没有再见面。1999年,我举家迁福州,见到的第一批南平老乡中就有建敏。这时他已专心写意山水多时,估算起来,他在此道上至少投入了20年以上的工夫。 我本来就好山水,崇仰宗炳、大痴、倪迂等大家,向往他们高旷之胸次和通灵之笔墨;深信山水可“以形媚道”与“易象同功”。于是,我俩自然常常结伴行山,或观水云之变幻,或模树石之形神;勾皴点染,心与大块两不厌;临水濯足,语犹不离厚华滋。 我深知建敏的山水理想:新不乖古、清而能刚,烟云迷蒙、道相存焉。建敏早先尝埋首龚贤,费纸三千;同时,于弘仁,心追手摹,竟忘饮食。用建敏的话说,此二先贤,表里俱净:半千则积墨千遍而虚灵不昧,渐江却骨线独行,如神布置,千变万化而一派清净雄奇,遥接瓒大师之血脉。山水源流之辨,不可不了然于心。五代、北宋之大家如董巨荆关范李,形成绝对高峰。于是,在山水之造境、笔墨之陶炼、图式之创化上,建敏对五代两宋山水画,化用借用颇多,尤其看重郭熙、董源、巨然、刘道士、二米。但“古之须眉不能安我面”。就闽地山水的自然特征而言,草木丰盛而岩崖含藏、水气沛然而氤氲常现,如何就此创造出具有文化意味的笔墨和图式,一直是萦绕在建敏心中的首要事情。他因此时时留意身边的自然景观并加大写生的力度,目的就在于借案头所得,凭自然之鲜活,做好这一功课,以趋近自己的绘画理想。 建敏通过长期的学古、写生,从长批麻中发展出一种属于自己笔墨语汇的皴法,我称之为网状皴。这种符号化的笔墨能比较好地表现出闽地草木华丰、水气氤氲的效果,特别是对中远景的的营造,如峦头、山岚,建敏将此皴法用得得心应手。由于建敏喜欢平远构图、且为纯水墨,故而画面时有亲和、悠远、迷蒙、旷达、洁净的意境。当然,闽地的山水不仅仅以山岚水气为其唯一特点,荒莽也是它很突出的一面。但是,笔墨图式终归要听从心性的。建敏应当属于柔性审美的类型。对剑拔弩张式的霸悍风格不屑为也不能为。这一点他是早觉早悟的。智者,明己性而已。 其实,依我的了解,建敏于米家山水最有缘。像《云山得意图》、《潇湘奇观图》,好象天然就是建敏的范本。但建敏至今只专心于读、而止乎临。问其故,答曰:“笔力未达沉雄,染指则易得其空疏之习也。”建敏如今致力《平复帖》之类,我想,意非止于书也。 我一直认为:在当代中国,写意山水,尤其可视为乡愁理念之笔墨化表达。人恒离其乡,人恒思其乡,人恒返其乡。我们如何能够不情系我们所从出的自然?我们如何能够不用生命去啼听和体悟“道法自然”的教诲?如果我们觉悟到实体的家园是如此地离我们远去。 这是我们画山水的根本依据。 (胡敬德 艺术评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