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黄经通先生书法篆刻印象 陆永建 从大汶口文化的陶文符号到殷墟甲骨文,从青铜器金文到书法的其他诸体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是以艺术的先进性为代表,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演变过程,即艺术性——实用性——艺术性,这个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它从传统中来回归到传统中去,循环往复,由低向高,以至无穷。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不相同,因此,就有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之说。如今的书法家崇尚什么? 历史上,书法受儒家和道家影响较大,儒家主张“文以载道”,有鲜明的功利性,功利目的的世俗化,妨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道家认为,艺术是非功利的,主张“道法自然”,符合书法的纯粹审美属性。经通崇尚道家思想,他在《篆刻笔记》中写道:“篆刻之道,不要计较于一技之精良,应有大道存乎胸中。”他说的“大道”,指的就是道法自然。 书法创作的定位,因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的差异而手法不同,创作手法的确定则源于知识的积淀和艺术的实践,同时,还受性格、修为、喜好、感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经通的书风主要来自碑学,中锋运笔,侧锋兼蓄,线条厚重,苍劲稳健,书风严谨,人文气息浓郁。其篆书:奔放有法,细微有魄,跌宕有致,古拙有新,穿插有度,妙趣横生。其隶书:灵动逸迈,风骨苍然,方圆兼济,气韵流畅,清幽淡远,意象峻伟。 经通的篆刻,有古玺风貌,明清情怀,古典时尚,多姿多彩,线条丽质,新颖别致。印面的空间和视觉表现力强,静中有动,动中有变,变中生韵,韵中传神。刀法精到,冲切并用,不修不复,疏密有度,节奏有序,方寸中见宏大,精微中见精神。 我与经通同道同城,时有往来,每与他联系,他多在书房用功。他说,他平时只有三大喜好:读书、写字和品茶。古人云,“字如其人”,经通不仅书品高,人品尤高,他性格内敛,为人低调,处事平和,生活简朴,深居简出,淡薄名利,大有晋人遗风。 经通与书法篆刻如醉如痴,如鱼似水,他在篆隶和篆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长期反复临帖临刻,其书法与篆刻有很强的互补性,书法里有强烈的金石味,篆刻里有浓郁的书卷气,融会贯通,一脉相承,从而在传承上有开拓,在回归上有创新。这一点,从他的书法篆刻作品三十多次获奖、入展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种国家级大展记录中就能得到证明。 书法创作是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下的心灵和精神感悟,优秀的书法家始终把自己融入社会,深入体验生活,通过书法表达性情,诠释心灵。我坚信,耐得住寂寞的经通,一定能坚守心中的一方净土,回归到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该文发表于福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