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余事也”,中国书法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有太多的依托性,它对其他行当的依托远胜其它行当对它的依托,所以书法只能作余事来对待。这是鄙人的浅见!最早开始喜欢上书法的时候,是受邻居的一位民办教师影响。每当春节临近,这位蔡老师就忙碌起来,左邻右舍的乡亲都来请他写春联。不知是多大时候我也喜欢上写写画画。没有人指导,也不知道临什么帖。家里很穷,就学着蔡老师的摸样,拿一根秃笔在砖块上沾点水涂抹着好些日子。直到读师范学校时,书法老师拿一本颜鲁公的《多宝塔碑》,我才和同学们就照葫芦画瓢的写了起来。后来喜欢起了行书,先着眼的是现代人的东西,年轻人喜欢跟风,马上就东一眼、西一眼的学了起来。那时,写的作品流畅有余,却是很不入流的东西。也就是说,那些所谓的书法作品,蒙一下外行还行,真正在行家眼里是很低俗的。后来参加一些书法活动,看到别人的作品,听到老师们的批评,自己逐渐开了眼界。在书店买了古代法帖,才真正的开始了临帖。于是,我才慢慢地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学习。 几十年来,我务过农,做过小学、中学老师,当过小旅游公司总经理及乡镇、县机关干部,…人生风雨,生活艰辛都没有改变我对文学艺术的虔诚和对书法艺术不懈的追求。“书法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陶冶了我的性情,磨练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我的品格……"(日知斋随笔),凭着成年累月、朝朝暮暮之间对传统书法艺术不间断的研习、揣摩,凭着一颗永不封闭的博取和进取之心,使我对书法有一种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一是,对书法要有一份执著的心,要有兴趣和爱好,一如既往,永不懈怠;二是,对书法要下一番苦功夫,要注重临帖和练习,有一定量的积累,才有一定质的飞跃;三是,对书法要找准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向,先要选好字帖,定准目标,要在“专”和“博”上下功夫;四是,对书法要有一种品味,这里强调的是“人品”和“文品”。做事和做学问一样都要求如何做人,做一个正直和公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时书法离不开文学艺术,文学修养是书法家对传统文化进行判断的准备,是书法家精神高度的体现。 书坛有过集体失语。浮躁、空泛、成为一个周期的通病。二OO七年张旭光先生有读书、临贴、悟道、创作之说。书坛予以首肯,以为务实之说。其用心所在,不言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