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平潭
 

余事耕乐 安贫乐道

2015-09-18 15:55:52 张生春 来源:艺术家提供  责任编辑:林诚悦  

“无为者江智猛”,据我所知,智猛兄写字、写文章从来不善张扬。像一切坚持无为者境界的人一样,他好像没有多大的雄心壮志,更没有太多的非份的野心和梦想。他只是利用工作之余,在一旁一个写写画画、一旁一个涂涂圈圈地做。他喜欢说的是有关马猴、灯泡、彗星和一些神秘老枪的事情。他虽然不说写字、写诗,可是他一直在认真地做,结果他的作品就一件件像量贩商店里的物品、正式而又富成就感地做了出来。

在京华学习期间,偶尔谈起智猛兄先生的个人经历,才知道他出生在龙海偏僻小村的贫苦农村家庭,从小学到师范学校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放弃继续读高中的机会,以学校第一名的中考成绩就读于龙溪师范学校四年制普师班。在校时,有一次数学单元考试100分,但考卷字迹潦草被数学老师李基清拿在课堂上作典型例子:“像这张考卷得满分,可惜字写得太潦草”。从此他发奋要把自己的字写好,首先向书法较好的同班同学叶伟民、李仙枝请教如何练习书法,然后拜杨松青先生为师,开始临研《多宝塔》,着意笔意婉润、俊丽苍茫的风格;研习《宣示表》,吸纳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的美质;浸淫《兰亭序》、《圣教序》、《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一直到《书谱》、《蜀素帖》……历代大师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黄山谷、米南宫、王觉斯、董其昌、傅山等深深影响了他。他在研习传统、对古代经典做足功夫的同时,并没有拘泥于传统而是走得进去也出得来,他经常会把崭新的、独立的思辨融入创作,在结构处理和章法布白上,每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正所谓“不薄今人爱古人”。在深入传统的过程中,不时地对比分析;在了解了古代书法源流与当今发展趋势之后,又会较为准确地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稳稳地走下去。

民族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就目前来看我们中国文化一脉传下来到今天,与其说在发展不如说是在延续中发展。只是因受每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其浮躁性主要体现在作品的表面化、形式化、伪传统等等,这种不良心态是对传统思想的误解和扭曲。当我看到江智猛兄的诗词集和书法作品时,我眼前一亮,他的诗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他的书法有法度、有神采、有内涵。这在提倡书法家自作诗文、提倡书法家文化修养、文化素质、文化底蕴的当下书坛是不多见的。他的艺术格调来源于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也得益于自身深厚的人文修养,他始终坚持诗书合璧。

中国是诗歌的悠悠古国,也是诗词的泱泱大国,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中华诗词,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它包括诗经(风、雅、颂)、楚辞、乐府、歌行、古诗、唐诗、宋词、元曲、民歌和传统新诗。这里蕴含着诗人那种宽厚、谦和、勤劳、朴实的美德,也体现着勤奋好学、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胸怀,以及刚直不阿、舍生取义的高尚品格。同时,又无处不在地展现中华儿女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爱国爱民的民族正气、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万古长青的艺术魅力。五千多年来,熏陶、感染、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并且转变为中华民族形成、凝聚、发展、振兴的一种精神力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保持我国文化独立,发展文化强国最根本的就是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的人文精神。“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上书《通变》)。江智猛先生的诗词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的新变和历史的新进这种变化,迸射出耀眼的时代精神的火花,具有新时代、新内容。江兄来自于生活的诗、具有真情实感的诗、朴素而挚笃的诗,都是有生命力的。他不论在写法上、在艺术功力上都是旺盛而感人至深的,它都能与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契合,并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诗以明志,言为心声。”江诗的思想、意境、道德和力量传输给读者,辐射于社会,对人和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发挥净化灵魂、升华思想和激励斗志的特殊功能。他的诗词不仅内容新颖、思想刚健、格调清新,有着与生活、时代和人民的天然联系,有着富厚的意识和道德蕴涵,有着催人奋发、引人上进、励人志气、鼓人士气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在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上也有新的探索和突破。反映了其对生活的深邃刻画和对社会的多维思考,让读者深受感染、感慨、感悟。从智猛兄的诗词不难看出,诗人真切地感受着时代前进的脉搏和变化,感受着社会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缩影和愿景,并用书法这种独特国粹字体,来表现当代社会和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与人民的喜怒哀乐,咏唱自己的新生产方式、新生活情趣,抒发诗人自己的新思想感情。

当代书法的主流方向无疑集中于对传统经典作品的继承开掘与时代风尚、个性的融合上,如何做到既有形式与视觉上的感染力,又不乏内在的意蕴与人文精神,是书家共同面对的问题。而书法繁荣的背后,是热闹浮躁,或轻狂自信,或止虑迷茫,多裹足于技术层面而难于升华,守正者取貌遗神,创格者作势弄姿,游离于书法艺术的堂奥之门。在书法创作上,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工于精微者而失之于浑厚,得大气者而又失之于精微,难有二者兼融者。智猛兄的一些作品中笔精墨妙又颇具沉郁豪放之气,是极难能可得的。这与他取法“二王”之外,又追骛陆机《平复帖》的质朴、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壮、张旭《古诗四帖》的豪放、孙过庭的《书谱》流畅兼及碑碣。。。诸体诸法烂然于胸,又借腕臂之功而骋浩荡之思,笔墨淋漓而情怀激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蔡先生的书法工于行草、大篆、榜书,大字结体安和,用笔沉实而具飘扬之姿,气息苍润而简穆。今之作大字者多极尽作意,少有雅正静穆者。康南海云“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雅健次之,若有意作气势,便是沧父,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未有不作气势,此实不能自掩其短之迹,昌黎所谓“武夫桀颉作气势,正可鄙也……”康氏论书多有偏激,而此论诚为中的之言,这也是其晚年大字书法用笔平实、提顿不甚分明而起止无迹,却天资神纵,具有磅礴气势的注脚。多年来江先生广泛阅读,研究古人字帖,在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诸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在笔法上,他得魏书之精髓,八面出锋而不失中锋之轨迹,使转提按极其自如,线条平实劲挺而富有弹性。观其用笔,如公孙大娘舞剑,流水行云,气息一贯始终。其结字,平正中欹侧多变,或扁或长,或方或圆,顺势而成,生动自然,饶有情趣,泄露着书家的性情。特别是他的行草书结体,开与合的对比,抑与扬的交错,动与静的辉映,体现着一种对立统一的原则。其墨法,在整体平实中追求墨块效应和字群结构,墨色鲜活,润枯有致。在章法上,江兄更是精心创制,多有佳构。追求字字变,行行变,幅幅变,这是他寻找更加适合自己表现这种艺术思想的最佳途径。他携着魏晋风范、宋元遗韵、明清态势一路前行,同时又将视线停在了民间经书上,往更深层次丰满和强化自己的精神境界,使得他的楷、隶、行、章草等各体书法作品在舒畅豁达之中复又有了几分迟涩和凝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创作的心态和艺术追求。观他的作品,就如在钱江观潮,平静的水面下却是万马奔腾,暗潮涌动,一潮连一潮,声势浩大而顷刻间消弭于无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音息声”、“大像无形”。

“书法余事也”,中国书法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有太多的依托性,它对其他行当的依托远胜其它行当对它的依托,所以书法只能作余事来对待。这是智猛兄的准确定位!也是江先生平淡朴实的为人为事写照。“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容淡雅、品位平淡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刘熙载《艺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贤者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前些年在京华中国书法培训中心有机会认识江智猛兄,他中等身材,明亮专注的眼睛,让你感到特别的平和、友善与沉稳。

多年来,智猛兄务过农,做过小学中学老师,当过旅游公司总经理,乡镇、机关干部,…人生的酸甜苦辣他都尝过。人生风雨,生活艰辛都没有改变他对文学艺术的虔诚和对书法艺术不懈的追求。“书法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陶冶了我的性情,磨练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我的品格……"(日知斋随笔),凭着成年累月、朝朝暮暮之间对传统书法艺术不间断的研习、揣摩,凭着一颗永不封闭的博取和进取之心,使其书法作品峻拔、豪荡、沉着、痛快。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智猛兄在营造属于自我的完整、饱满的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不把书法当作重复古典的躯壳或符号,而是倾注一种对艺术的终极关怀,贯注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是把握书法本质的再创造。一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坎坷的经历,勤奋地学习,良好的教育,使他从小具有了从善从美从真的优秀品质。智猛兄秉承了中国文人的“究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品格。他经常说:“不论什么人,普通公民还是艺术工作者,只要还具有中华民族起码的一些道德品质,在你取得一定成绩和荣誉后,首先应该想到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大众。这是一个人、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道德准则和作为社会人的天职。”感恩生活,回报社会,让他内心拥有了一片宁静而纯洁的天地。他经常热心参加各种各样的慈善捐赠活动和文化三下乡活动,为农民兄弟和一些单位捐赠书法作品。虽然他的书法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但只要有这份感恩的心,负责的心,这种精神将会充溢在天地之间,人世间就充满了真挚的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就会更加和谐美好。古人云“德成为上,艺成为下”的训诫,江智猛兄已行在道上。“问得墨香哪里来,一生心血都倾砚。”江兄上下求索,精学问道,其诚亦嘉,其行也善。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艰辛探索,每一步的躬行实践,也就相应地成为其艺术经验的积累和叠加。如斯,愚下深信不久将来江智猛先生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佳作。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宿迁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书画评论家)

读阿猛近作想到的

――高鸿.

书坛有过集体失语。浮躁、空泛、成为一个周期的通病。回归魏晋、崇尚二王之风成为时流。精致、流美、典雅进入新的一个周期,显然这股风潮逗留的时间要更长些。

顺应时代的潮流,阿猛自然不能免俗。

与之前的作品一比较,阿猛的近作便着实可观。孙过庭云:“先求平正,继追险绝,复归平正”。阿猛的心性集中体现在他的行草书涵泳上。注重揣摩王羲之超逸、俊朗豪迈的情怀,需要抵达内心的平和与蕴藉的笔性。

这是相比较于阿猛的篆书与草书而言。在收到的阿猛部份近作中,便可领略到这种差异。篆书徒见形骸,草书功亏一匮。唯行书高蹈独立,有可圈可点之处。学各有专攻,能独守一隅神游太虚,便不枉然。

张旭光有读书,临贴、悟道、创作之说。书坛予以首肯,以为务实之说。于是,把二OO七年书协定为“读书年”,其用心所在,不言自明。这,与阿猛追求的学书旨趣相吻合。

学书除了与古人神晤妙谛之处,道法自然亦可曲经通幽。怀素有观夏日多奇峰,张长史有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悟笔法之说:这里反映出前人对书法“笔势”的领悟;古人深谙用笔之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屋漏痕”,“折钗股”都是以自然界的形态隐喻书法用笔的高妙。岂独以描摹逼肖某碑某贴为能事者乎?君不见书坛竖子偶得技巧皮毛一二,便以为履临魏晋,二王再世,实与学书正脉有悖。所幸的是,阿猛注重“技进乎道”,懂得涤荡身心,故下笔不俗。

书不入晋,终为野道。米芾以集古字而跻身书道之列。以“刷”笔扬名。苏东坡、黄庭坚以排字勒字为米癫所讥。实为千古之笑谈。实际上,书法的领悟与各人的学识、阅历、才气息息相关,人生观,哲学观,美学观无不渗透字里行间。苏学土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这是他的高妙和自谦,千百年来无出其右者。

学书。学画。为文。做人应学苏子瞻。

我们从《寒食贴》便可领略到这份情致。落魄,萧条,迁徙之贬途又遇淫雨;个中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苏公的《寒食帖》留给我们的是志气的高昂与恢宏的铺排:构成“寒食”的冷暖、跌宕、欹侧与和谐的旋律。这种“创作”的自然天成,与当今书坛的“摹书”“抄书”“做字”等无病呻吟迥若天壤。

阿猛穷研文史,又不小觑书艺为“小道”,故其书作便多了些许书卷气、逸气、和潇洒之气。这是我领略中的欣喜。

当然,距离化境,自然还有一段路程。

丁亥夏于北京荣宝斋凹轩

(作者系著名艺术评论家、国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组织机构

联合发起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东南网、北京华世海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福建电视台都市频道


承办单位:“闽派艺术”(福建自贸区)投资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书画频道、江爱松艺术基金会、海峡两岸交流协会、海天书画院、福建种德堂传统文化艺术馆


战略合作伙伴: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福建省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福建省城市雕塑协会、福建省雕刻家协会、福建企业艺术协会、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