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平潭
 

黄文渊

2015-09-06 18:24:56  来源:东南网闽派艺术  责任编辑:林诚悦  

刍议中国山水画中的“知白守黑”

知白守黑,出自中国古典哲学典籍《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指的是知阳而守阴,知刚而守柔,一切处于蓄势待发之状态。

知白守黑,是中国画的“黑白天下式”,是中国画画面构成的“第一要诀”。其中黑不是墨黑色,泛指占有画面空间的物象。白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空白,是画面结构“呼吸”的气道,是画面有机的组成部分。画面的空间关系、对比关系、节奏关系等,因有了空白的存在,给予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中国山水画有两个主要的构成要素:一是由近及远的笔墨实景,二是穿插其间的无形空白。空白不是真空,是与实景相互照应和谐,充满生气的空间。它可以是浩渺无际的水,可以是飘忽空明的云,可以是深邃杳冥的山,可以是变幻虚灵的树……它可以在画面作为意象表现一切客体,是中国山水画家意念中的宇宙空间,是流动旋转的宇宙元气所在。只要画面需要,都可以把其客体中丰富的色彩、明暗,形状等过滤成空白,营造成耐人寻味的虚的空间。

中国山水画讲求意境,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有空旷感的留白,高手作画往往虚处着眼,不轻易地占有空间,给人留下足够遐思的空余之处,可见,留白是一种谋略,更是一种修养。

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认为空白的处理,关系到整个画面的气韵和意境的表现。“黑、浓、湿、干、淡之外,加一白字,便是六彩”。“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白者极白,黑者极黑,不合而合,而白者反多余韵。”华琳认为应将纸素之白,变为六彩之一,参与墨色变化,并强调黑白对比可以生情趣,有韵味的白完全成了一种形式语言。白在画面中的运用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华琳又说:”……于通幅之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守寂寥、毋重复排,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之龙脉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计白当黑”。

黑白关系之于画面,其实就是一种虚实对比,这种对比可以延展到色彩的冷暖,物象的远近,结构的疏密,布局的开合,用笔的干湿,用墨的浓淡,线条的粗细,提按的轻重,运笔的疾徐,转折和顿挫都含有一种虚实的对比,也是一种隐形的黑白关系。

李哗提出“灵空沦”,”多不致倡塞,寡不致凋疏,浓不致浊秽,淡不致荒幻,是曰灵空,曰空妙。”灵空就是空间感,是虚黑蕴实,实里藏虚,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是黑白虚实交织变换,互为抑扬的奇妙世界,是“知白守黑”的空间美。

董其昌提出“虚实论”他说“虚实者,各段用笔之详略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虚实至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各段用笔”的“段”即是画面中的各个局部,”虚实论”所阐明的是:画的各部分要有虚实变化,不仅描绘刻画要有虚实变化,用笔也要有虚实变化。虚实相生相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对比而灵动自出。一味虚则流于空平;一味实则易于板结,失去空灵,难寻韵味。北宋郭熙的“藏露论”,清代恽寿平的“疏密论”都是针对虚实关系的阐述。

物象与空白是一种大的虚实关系,其他点、线、面、黑、白、灰、浓、淡、千、湿等是一种小的虚实关系,清代画家王原祁说:“通幅有开合,尤妙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龙脉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画,如能从此参透,则小块积成大块,焉有不臻于妙境者。”

“白”在画中可以理解为空余的画面,它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如同道家对“无”,佛家对“空”的诠释一样,中国画“知白守黑”的技法形态也运用了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譬如:结构布局,笔墨的疏密、刚柔、章法聚散开合等。受中国古代阴阳思维的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布局,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方法论下的技法运用。其中暗合太极之道。太极图不仅是对立统一艺术规律哲理性的揭示,更是哲理性与形象性的高度融合。其“s”形的盘旋运转,静中寓动,动中寓静,妙造了生生不息的气象。黑白二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黑到白,由白入黑,虚中有实,实中含虚,负阳而抱阴,动而与阳同波,静而与阴同德,判分黑白,白为阳,黑为阴,判分虚实,实为阳,虚为阴,判分曲直,直为阳,曲为阴,阳又阳中之兑,阴更有阴中之艮……山水画的一山一石,一水一瀑,一树一径,章法的一张一弛,一疏一密,一开一合,无不阴阳互为依存转化,回环互抱。无黑不能生白,无实不能生虚,无浓不能生淡,无干不能生湿,黑黑白白、虚虚实实,浓浓淡淡,干干湿湿、千笔万笔,不离此道。其道法子自然,其理合于阴阳。”知白守黑”不仅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逻辑,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则包含了所有的构成规律。黑黑白白的水墨就是虚虚实实的勾当。黑白二字,上可写天,下可写地,昼为白,夜为黑,所谓“知白守黑”意在无黑不能显白。同理,只有将“白”有意识,有理性地“安置”,才能更好地显示出黑在画面中的“形”和“势”。

如果说中国山水画的空白美是一种无形的气之隐态审美,那么与空白相对而言的笔墨美则体现为有形的气之显态审美。中国哲学认为:“一切物皆气所为”,把气为分较原始的宇宙之气和已经物化的气。按照这种观点,山水画的空白体现为无形的宇宙之气,而笔墨则是有形的物化之气。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具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渣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中国画家非常注重笔墨的虚灵表观,而藐视模写的形式,他们把笔墨看作能够精确体现宇宙机理的有形之气,笔墨精妙而画面的元气自然就活了。可见,”知白守黑”不是仅停留在画面布局黑白对比的层面上。笔墨的虚实,如用笔的“松”、”毛”与“滞”、”重”的对比,画面意境的“苍茫”、“隽永”与“浑厚”、”雄强”的对比,都体现一种修为与美的精神。

空白处理也是一种“形而上”的画家内心独白。“形而上”是一个“玄而又玄”的概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凡超越了形器以外的精神层面即谓之“形而上”,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老子称其为“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若拟天地万物为“器”,“无”便是运行于“器”之上的无形“道”。老子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可见“无”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量的概念,是一个蕴藏着“有”的无限的玄冥空间。

中国山水画中的“无”就是画面的空白,它是中国人心理上人文畅游的空间所在。是不需笔墨渲染就能尽现画境的高妙之处。倪云林那几棵萧疏树木所表达出的意境,会比那画面上千百笔的重彩更令人神往。八大山人几笔率意挥写的枯木苍石,让人感知的是满纸的悠游之气……,西画里只会出现空间,不会出现空白,他们认为空白在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而中国画恰恰在空白中大做文章,它的价值在于简胜于繁,虚胜于无,无胜于有,是“形而上”的高蹈的精神境界。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较多关注的往往是画面景象的塑造,空白的处理反被忽视,其实“白”的大小、形态、位置、取舍直接影响整幅作品意境的营造。“白”目口是无,无即是虚处,虚处即通道之处。如何在创作中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变化多样?不参悟透“知白守黑”的道理是断难达到的,“知白守黑”关健在于一个“知”。“知”的领悟,既要有“十年寒窗,青灯黄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苦磨砺。要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识积累,更要有“为道日损”的思想境界上去渣存精的层层过滤,方能在精神上与道契合。

组织机构

联合发起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东南网、北京华世海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福建电视台都市频道


承办单位:“闽派艺术”(福建自贸区)投资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书画频道、江爱松艺术基金会、海峡两岸交流协会、海天书画院、福建种德堂传统文化艺术馆


战略合作伙伴: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福建省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福建省城市雕塑协会、福建省雕刻家协会、福建企业艺术协会、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