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平潭
 

竹子的风格与艺术

2015-08-13 11:48:11 林海平 来源:  责任编辑:林诚悦  

一、竹子在中国

竹子在多样性的植物界中占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全球竹类植物有1200余种,而中国是世界竹子分布中心产区之一,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产量最多、栽培历史最悠久、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竹林面积占全世界竹林面积的1/5。我国黄河以南广为分布,有90%多的人口与竹子息息相关。众所周知的联合国国际竹藤组织总部把其重要机构之一的设在中国北京,这表明了竹子在中国的地位和竹藤开发利用及文化力量在世界上的地位。

竹这种自然植物己渗入到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竹为材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菜肴、药品、交通工具、书写工具、建筑物、乐器、工艺品、舞蹈道具等器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以竹为歌咏、描绘对象的文学、绘画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美不胜收;以竹为崇拜物、理想人格象征物的巫术宗教思想和伦理思想屡见不鲜,俯拾即是。竹在中华文化远非一般的纯生物意义上的植物,而是关乎“人文化”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我们都知道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之地位。这是因为:其杆——挺拔秀丽、其叶——潇洒多姿;其形——亭亭玉立,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闲情逸致漫步于青翠竹林之中,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便会油然而生,故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叹己成为千古之佳句。因此我们在公园里、村寨旁,都可以见到一丛丛一片片挺拔的翠竹,既美化了生活环境,又陶冶和升华了人们的高尚情操。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了大地,返财富奉献给了人民。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工艺美术为例,竹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数千年来,中国先人们用竹子编织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考古资料证实,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用竹编织器物,春秋战国时期竹编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尤以楚国最为发达,品种极为丰富,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

二、竹的人格符号

竹的人格符号——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竹,不仅为中国文学家所反复吟咏,也为画家所一再描画,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而且指述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人格评价、人格理想与人格目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人格符号。

竹的人格符号——挺直、刚劲、有节、四季常青。竹的这些自然特性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人格理想:正直、坚贞、浩然之气等构成了默契无间的对应关系。比如孔孟“仁者安仁”、“浩然之气”的人格思想对整个中国古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知识分子大都以此作为行为规范,获得了理想追求和行为动力,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对抗邪恶,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宁愿镣铐加身,也不卑躬屈膝的高尚气节。

回顾历史,大书法家王献之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有人问其:“暂住何烦尔?”献之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对竹子的喜爱可谓是达到了寸步不离的地步,将竹子视为知音。 魏正始年间曾有经常聚集好友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以嵇康、阮籍、山涛等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他们以竹为伴,以竹为友,不慕功名利禄,厌恶官场,逃避世俗,追求超凡脱俗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渴望有一处远离世俗,清净优雅的隐居之所。这时候竹子成了不慕功名利禄,清新高雅的化身。诗歌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文人们对竹子的喜爱又上了一个台阶。许多有才华的大诗人吟咏的精彩绝伦的咏竹名句多如浩瀚星斗,王维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句,可谓潇洒万千。宋代不仅在词上达到了顶峰,在绘画上也同样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名家辈出。同样这时期画竹、吟竹的文人墨客也是不胜枚举。宋代画家文同善画墨竹,开创了“胡州竹派”。明代才子唐伯虎,曾经在一把扇子上画了《竹子》,竹枝横斜出,枝密叶茂,意境深远,。他的《画竹诗》“一林寒竹护山家,秋夜来听雨似麻。嘈杂欲疑蚕上叶,萧疏更比蟹爬沙”流传至今。清代画家朱官登善博彩画竹,善表现“风、晴、雨、 雪”之竹姿风韵,当时被誉为“江南画竹第一家”。

“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奇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题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以竹为题,以竹咏诗,喻竹于人。让我们看到青山上的竹子立根在断裂的岩壁中,任凭来自东西南北的无情风雨地吹打,竹子却依然坚挺屹立,永不屈服。赞颂了竹子坚忍不拔的风骨。而作者从喜竹、爱竹到画竹,以诗画中竹子的高风亮节,暗喻本人即便是“乌纱掷去不为官”,也要“写取一枝清秀竹”的操守和亮节。由于作者对竹子独有情钟,不仅其笔下之竹画得炉火纯青,而且其吟咏之诗也确有独到之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一个“咬”字,便把竹子的顽强意志和主动精神及其积极进取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通过一个“咬”字,把竹子与青山互为依傍的生长态势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看到了竹子扎根的坚固。“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一句,其中“原”和“破”二字,用得恰到好处:指出竹子原本生长在峭拔险峻、环境恶劣的破岩缝隙之中,也能够坚韧挺拔地生长。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竹子敢于在恶劣环境中坚强生存的赞叹,暗喻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更进一步表现了竹子的坚强无畏,纵然是千种磨难,万般打击,也不但不能使竹子“低头弯腰”,而且使它更加坚忍不拔。“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把全诗推向高潮,体现了一种惊世骇俗的人生境界。 这首七绝第一句写根基,第二句写基石,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深入,前后呼应,栩栩如生地描绘出竹子的刚劲坚韧,并寄予诗人与画家的气质和风骨。”

民族英雄林则徐1839年1月,他奉命到广东查禁鸦片,为了对付横行霸道的英国侵略者,他决心励精图治,巩固国防。在1839年6月3日毅然下令在广东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鸦片共2119袋,计2,376,254斤,至6月25日结束,历时23天。 虎门销烟一方面唤醒了当时的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反省,从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成日以“天朝上国”自居。 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中,虽然多次受到了英帝国的威胁与极力阻饶,但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正不阿地气节领导着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大畏无惧的他如同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

烈士方志敏十分酷爱竹子,他曾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他将自己的儿女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他对竹子的喜爱。在革命的危难关头他更是写下了气贯长虹的佳句;“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为何历史文人对竹子如此钟情、偏爱,常以竹子的特性比喻为人的高尚品格?其原因之一、竹子颜色青绿,竹林环境清幽,象征其清高淡雅,喻其人品高洁;二、竹子空心,喻其虚怀谦恭,胸怀宽广,能容万物;三、竹子有节,既喻其坚定不变的气节和坚忍不拔的风骨,又喻其节节高升,不断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四、竹子生长正直,从不弯曲,竹之挺拔,如山之昂首,喻其从不曲私阿世,正道直行的品格。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竹子不仅因为它的功用,更是因为它与生俱来的生物学特点被文人墨客们人格化,从而赋予竹子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的高尚人格,即所谓的“竹之七德”。竹,以神仙姿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令人心驰神往,又因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容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这与古代判断贤哲的标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暗暗相合。故这清风正气傲苍穹的竹子,令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毫不吝惜笔墨的咏竹,画竹,赞竹。让竹子超凡脱俗,抒发了文人墨客不媚权贵,恪守淡泊正直的人格和情操,使之升华化为一种精神象征,并深深的融入到中国的文化长流之中,流淌过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三、竹子的绘画艺术

当我们步入中国美术的长廊,一幅幅各种各样的画竹作品即映人眼帘,令人叹为观止,留连往返。从五代北宋起,画苑大家无不染指于竹。高手竞技,画艺争胜,有墨竹、朱竹、一色竹、多色竹等繁多名目。竹是中国绘画常画不厌、历久弥新的表现对象。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绘画艺术符号。

竹的话题、竹的意境被视为创作富矿中的重要题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表明,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脉的传承与发展的美术类型,最能包容民族的、国家的、大众的精神与物质的艺术载体,就是国画和书法。国画和书法原于生活,高与生活,美化生活,是书画家们通过艺术创作产生的文化结晶,是精神与物质相融合的产物。

写意墨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创造之一。始于五代西蜀李夫人临窗赏月,见竹影婆娑映入窗帷,描窗上月影,觉得生意具足,于是创写了墨竹。墨竹即用水与墨为基本材料,在中国宣纸上描绘的形式,这种表现形式,以层次丰富的墨色结合千姿百态的笔法来状物抒情,却能收到单纯而不单调,统一而又多变的表现效果,不必使用五颜六色,但能取得“运墨而俱五色”的奇效。由于运墨离不开运笔,所以历来中国画家都把“笔墨”看做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视为中国画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并总结出了“有笔有墨”、“笔精墨妙”等许多理论。当然画竹也不例外,其笔墨理论不外两种:一种是讲笔墨技巧的,着重体现笔墨形式与特定内容的统一。如张彦远的“本于意而归乎用笔”,笪重光的“山隈空处笔入虚无,树影微时墨成烟雾”。另外一种是讲究笔墨技法的,如白描、工笔、泼墨、破墨等在画竹中时而也用以上技法。当然这也是中国画中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共同使用的技法。

画墨竹,很接近书法,故有书画同源之说。在运笔前一定要胸有成竹,下笔时则不能迟疑,因为这样才能一气呵成。画大竿,将大笔吸饱淡墨后,笔尖在醮些浓墨,然后落笔,这样运笔时明暗过渡很均匀,富有立体感。画竹竿要中节长,上下短,弯节不弯竿,要画的圆,并留有飞白的笔触,如果数条竹竿并列,要有前、后、浓、淡、藏、露之变化。小竿、小枝、竹叶可以穿插起来画,不要机械化,运笔要挺拔有力,象征叶子的性格。画竹叶比较难,真正的竹叶很多、很乱,到了我们笔下就要进行很大的删减和艺术加工。叶子要一组一组的画。每组叶子要注意当头的或显露的几笔,叫做“添顶”.竹子的风、晴、雨、露等变化全靠枝叶的造型来体现。叶子之间要有浓、淡、干、湿和互相交错的变化,不可死板,这样笔墨才能生动。芥子园画谱中画竹部分有“个”字必破,“分”字必立,还有一笔片羽、二笔燕尾、三笔个字、四笔惊鸦、五笔飞燕等提法,就是解决画竹叶落笔呆板的毛病。使叶子要有俯、仰、向、背、正侧之变化。如果不注意结构的变化,随意在枝条上胡乱填写竹叶,结果会画成一支鸡毛掸。画新篁,由于新叶轻嫩,多向上,应有所区别。在处理构图变化时,有时配上一片石头,画法全用飞白,不着颜色。实处反虚使整个画面起疏密的调节作用,不但效果好,构图美,而且在内容上还有诗意的联系。

竹、拥有不消失的春天。以他独有的人文风格和高雅的艺术气节,在呼唤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时代,竹文化发挥着它的独特的魅力。

组织机构

联合发起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东南网、北京华世海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福建电视台都市频道


承办单位:“闽派艺术”(福建自贸区)投资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书画频道、江爱松艺术基金会、海峡两岸交流协会、海天书画院、福建种德堂传统文化艺术馆


战略合作伙伴: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福建省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福建省城市雕塑协会、福建省雕刻家协会、福建企业艺术协会、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