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平潭
 

郑继

2015-07-03 18:15:27  来源:东南网闽派艺术  责任编辑:林诚悦  

专家简介:

郑继,号悟空,师从林飞、王铨俤。其作以人为本,石色相融,灵欲交织,为之特色。对石头的感悟:石色性也.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

福州寿山石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福建省寿山石文化研究会理事

国际寿山石协会常务理事

福建省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

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宝工坊原创玉石雕刻工作室创始人

寿山石沙龙(bbs.cnssssl.com)创始人

获奖经历:

作品《夜海》荣获1996年 “珍品奖”一等奖及1997年“如意杯”一等奖

作品《诱僧》荣获1997年福州工艺美术“创新杯”一等奖

作品《爱的四季》荣获2005年福州“第二届中国福建寿山石艺术家作品展”金奖

作品《国色》荣获2009年大连“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作品《美丽人生》荣获2010年昌化“四大国石展”金奖及2011年北京 “天工奖”金奖

作品《花月夜》荣获2011年 “神工杯”创新金奖及2011年 “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

作品《天长地久》荣获2011年第四届中国(南宁)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作品《春意》系列荣获2012年大连“中艺杯”金奖

作品《采撷》荣获2012年上海“神工奖(英合杯)”金奖

作品《维纳斯的诞生》荣获2013年福州第九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金奖

郑继代表作:

《春声赋》 黄芙蓉

《金风玉露》 芙蓉石

《洛神赋》 寿山马背石

《美丽人生》 五彩芙蓉石

《相思》芙蓉石 

郑继文章选登:

寿山之艺,可以攻玉——浅谈寿山石雕刻工艺在玉雕领域的延伸

2010在中国嘉德春拍专场上,原石材质价值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的“杨玉璇制白寿山慧可断臂像” 在拍卖师手中敲出了1064万元高价,震动了整个寿山石业界,也掀起了一场寿山石热潮。近年来寿山石热的日益升温,单是福州本地,就涌现了近10个大型寿山石专业市场。市场行情一波又一波的攀升,对原石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中,供需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颠覆,由前几年的需方市场转向供方市场,这样的趋势导致原石价格的一路攀升。而寿山石价格的一路攀升,特别是原石价格的居高不下,导致一些收藏家及年青雕刻师们无力购买原石。“无石可雕”的现实状况迫使雕刻师们另辟蹊径,将目光从寿山石市场转向玉石市场(特别是价格较为低廉的新近玉石品种),审度“以寿山之艺,攻玉之身”的可行性。

近几年,随着黄龙玉、台山玉、新疆三彩玉、红玉等新的玉石品种的不断发掘,充盈了玉石市场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问题。由于人们对新生事物总带着一种天生的畏惧,不敢轻易尝试,而使这些新玉种无人问津,美玉蒙尘。原料有了,却寻不到人来雕刻。雕刻工艺的供不应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打破这样的现状,让人们认识到新兴玉石的美,政府的决策显得十分重要。作为玉石原料开采地区,将玉石产业作为地区文化产业的支柱来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玉石市场的发展。云南省黄龙玉协会自开采以来,每年都会选出10块质地最优的黄龙玉,将它们交由全国各地优秀的雕刻师来雕刻。美玉只有邂逅巧工,才足以成就一件旷世之作,否则就是毁了它原本的价值。今年协会选出的10块黄龙玉,其中就有9块交由福州的雕刻师来雕刻。2012年,浙江黄龙玉协会更是率领20人的队伍来福州考察招贤,期望架起寿山石工艺与黄龙玉的友谊桥梁,希望招募更多的福州雕刻师进驻黄龙玉产地,将黄龙玉的魅力展现给世界。黄龙玉对寿山石艺的肯定,足以证明寿山石雕刻工艺是最适合展现黄龙玉之美的工艺。

2010年-2012年,连续3年的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平洲玉器城杯”玉器雕刻大赛都由福州籍的雕刻大师最终摘得桂冠。他们的成功,使人们第一次正视了寿山石工艺与翡翠玉石的可兼容性,见识了寿山石工艺在玉石上所展现的别具特色的美,在玉界掀起了对寿山石工艺的推崇热潮。越来越多的年轻寿山石雕刻师将眼界拓宽到玉石领域,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11年,林绍川、郑继因在玉石方面的杰出创作而被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玉、石雕刻行业内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陈孝贤、林铃霖、吴刚、黄日锦等人更因在黄龙玉雕刻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被授予“云南省玉雕大师”荣誉称号。种种迹象表明,寿山石雕刻工艺的运用范围不是只局限在寿山石这一领域,还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玉石,乃至木雕、牙雕等更广的雕刻领域。

“寿山之艺,可以攻玉。”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并对之加以利用,寿山石资源的现状也要求我们如此。寿山石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由于市场的扩大,对寿山石资源的过度开采,目前寿山石资源已出现枯竭的征兆。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我们必须及时采取应变之道,转战玉石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取长补短。而今现状是“寿山缺石,玉石缺工”,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顺应时势的产物,有利于两者的共同发展。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地域观念,以同样的热情投入到玉石、外省石的雕刻中,将我们的寿山石艺发扬广大,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打造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寿山石艺术品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寿山石雕刻技艺要常常久久地延续下去,既要“走出去”,寻找新的雕刻资源,在玉雕领域,乃至牙、木、竹等雕刻领域不断尝试,让世界更多人欣赏到寿山石雕刻技艺的巧夺天工。也要引进来,学习其他玉石(如青田、白玉等)雕刻技法中的精妙之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将之融入我们的寿山石雕刻中,使我们的雕刻技艺更上一层楼。相信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诸如:黄龙玉、白玉、翡翠、 南红玛瑙、台山玉、新疆三彩玉等较为昂贵的雕刻材料将会涌入福州,寿山石雕刻工艺将会在更多的材料上大放光彩。

浅谈寿山石雕刻中的“天人合一”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时的董仲舒更是明确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春秋,伴随着中国历史长河的发展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明版图中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的提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跃进,并为当今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于“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的理解: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即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其精髓更是在寿山石雕刻中获得了很好的体现,促进了寿山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寿山石雕作品有两方面构成,一是石头,二是雕工。石头是天之产物,雕工是人之技艺,雕刻过程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而作品即为对话的结果。好的作品,是“天”与“人”良好沟通的产物。寿山石作为岩石中的一种独特存在,其本身具有天然的美的价值。而雕工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雕刻者的眼睛发现石之美,并以最恰当的形式由他们手中的刻刀把这种美充分地挖掘、表现出来。

“天人合一”之于寿山石雕刻,我以为应该这样去理解:

“天”即“天然”,拥有“天之宠爱”的寿山石,其必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色之巧:石色丰富多彩、明艳照人。二是,质之优:质地“灵” “透”“润”“腻”“纯”“奇”。三是材之大:石材体积大且完整。四是,量之稀少:石头的产量稀少或石种的稀缺。五是,天之恩赐:有缘得以遇到并收入囊中。

“人”即“人为”,面对一块寿山原石,第一个步骤是对石头进行整体的创意设计,而一个好的创意则必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拥有自己独有的思想、主题及情趣,即作品的灵魂所在,有灵魂才能生动;其次,必须是雕刻者“有感而发”下的产物,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再次,必须呈现新的风貌,即要反映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一件好的作品,不能是对过去的重复,而应是对当下的展现。表现新时代的感悟、新时代的题材内容、新时代的艺术特点,表现雕刻者自己擅长的题材、刀法和艺术处理上的独有风格、富有特色的艺术语言;最后,必须具有时代推动力,给人予启迪。好的雕刻作品并不是流于表面,必是蕴藏深刻的内涵,透过它,能够发人深省,给人予思想上的顿悟。第二个步骤是选择,对上一个步骤中的创意设计进行筛选,选取最适合的创作主题,进而选择适合这个主题的造型和雕刻技法。第三个步骤是进入主题,着手进行雕刻。对于雕刻好坏的评判,对于不同题材,不同雕刻形式,有着相应的评判标准。第四个步骤,便是对整个作品的最后审度,看看它是否能完美地将寿山石雕的“六美”体现出来。即温润灵动的内质美、五彩斑斓的色彩美、洒脱生动的纹理美、洋洋大观的品种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内蕴深含的文化美。

“合”即“协调融合”,协调是对作品的最低要求,所雕作品与石头之间不会让人感到突兀、生硬、做作。融合是作品的升华,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作品言之有物,浑然天成而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感。

“一”即“浑然一体”、“独一无二”,这是寿山石雕刻的最高境界。在以前,人们总认为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是雕刻者将自己的意愿赋予了石头,使石头拥有了生命。然而,每一块寿山石都是有灵性的,拥有独特的色、质、纹、形,因而是有自己的“生命”和“语言”的。每一块石头都有其注定的结局,因此需要我们去聆听石头的意愿,理解它并与之产生共鸣。通过“人之手”将“石之意愿”完美地展现人前。。它是对天然的感化,是人与自然神交之后的感悟,是一种“无我”的境界,“石”与“我”融为一体,石之意愿即为我之意愿。这是对精神的一种升华。

“俏色巧雕”是寿山石雕中一大特色,完美地诠释了“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精髓。利用石头的天然色彩、质地、形状和纹理,随色依纹,巧施雕工,使作品宛如天成。这雕刻者根据石料的特点进行构思,选择最适合石料的题材、造型和技法,这一过程谓之“相石”。好的创意设计必是“察言观色”、“依石造型”、“因材施艺”之后的成果,所谓“一相抵九工”,相石功力的深浅是一个艺人经验、智慧与想象力的集中反映。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件成功的寿山石雕作品,乃创造精神与自然对象之和谐沟通,呈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如《美丽人生》这件五彩芙蓉石雕作品,作品贯彻“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以“石之天然”配以“人之巧思”,真实诠释了“石之意愿”。“红、黄、紫、黑、白”五种巧色糅合成一整体,以大面积的子夜之黑沁出凝玉之白为基调,似冰雪初融的黑土地,肥沃的黑土间,白雪轻覆。自然地便联想到黑土地孕育出的东北三宝之一“人参”。而黑白基石之上附着的红黄巧色,适时地盛开灿烂的人参花,以盎然的生机之态为作品注入激情。可以说,作品之中加入女子柔美的形象,不是偶然所为,而是创作的必然。人参,修行千年,才能化为参娃,而要幻化为妙龄女子,经历的何止万年?斗转星移,时间雕琢了她的孤独与寂寞,于是,顾盼之间,她的目光开始流露出期盼,期盼有缘人将之采撷,于红尘中走一遭,感受那美丽人生,这也便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可以说,这是“石之色彩”决定了作品的题材,是“石之意愿”要求如此创作!

《嫦娥》这件作品更是精妙地诠释了“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原石的下半部是大面积的透明结晶,却在结晶的中间突然多出了一小块乳白的巧色,上部则是深浅不一的红黄糅合在一起从顶部悄然向下延伸。面对这样一块质地优良的寿山原石,稍不小心都可能毁了原石的灵魂之美。如何完美地展现石之灵动?审视之,度量之,反复思索后一个灵感闯入了林飞大师的脑中——“月中嫦娥”,大面积的结晶仿若月之清辉,诉说着“广寒宫”的清冷和孤寂,离开了后羿的嫦娥独自守着广寒宫又是如何的凄冷呢?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感叹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林飞大师将原石大部分的透明结晶雕成了月亮和端坐其上的嫦娥,顶部红黄糅合的部分则雕成了枝叶缠绕的桂树,更为绝妙的是,将结晶中间那较难处理的小块白色部分巧妙地雕成趴在嫦娥膝上的玉兔,嫦娥低头凝望着这广寒宫中唯一的相伴,将满腔的孤寂与悔恨诉说。玉兔抬头注视着嫦娥,静静地聆听、陪伴。这样冰冷中的一点暖意,让人动容。更为绝妙之处在于,通体透明的嫦娥,在上半身透明衣饰下若有似无地透着一抹红色,似是古代女子轻纱之下的淡红抹胸,不觉间透着一股诱惑之美。石之天姿国色与工之鬼斧之神珠联璧合,为我们献上了这件天之巧作,幸也!

自古以来,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因其生活环境、社会经历、志趣爱好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寿山石雕的欣赏也侧重不一,或重石,或重工,或石与工皆重。 “重石”,还是“重工”?这已成为寿山石界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这其实也是“天”与“人”之间的较量,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

前一种观点认为,寿山石以其温润的石质、多彩的石色、奇特的石纹、柔美的石性、俊逸的石品、高洁的石骨,征服古今多少文人骚客,几乎用尽了最美的字眼来形容寿山石的独特之美。面对这种美石,有的“不敢久视,恐相思耳”;有的“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有的发问:“昔者灵璧之石,朱元璋尚乃袖而爱之,使其当此,殉之性命且何如矣?”由此可见,石之天然的魅力超越了工之雕琢。无论寿山石玩家还是卖家,在对石料进行加工之前,总要思索这门一个问题,“这块石头到底要花多少钱的雕工合适呢?”以石头的质地来衡量所需的雕工好坏,这便是“以石定工”,“重石”的表现。

而现在的某一些收藏家,更是将“重石轻艺”这一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是质地优良的石头,不管雕工优劣,都愿意花天价购买。

后一种观点则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寿山石虽然美丽可玩,但未经精雕细琢,仍是石头。石头本身形成不了文化,需要雕刻者将自身的文化修养融入创作之后,才能体现出来。一块寿山原石,经大师雕琢,会身价倍增,其观赏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乃至于经济价值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是“石以工贵”。

无论是“重石”还是在“重工”,都与“天人合一”之道相悖,不利于寿山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分“重石”,一味地要求石质,而忽视雕工,致使“石佳而艺糙”,这是对寿山石资源的浪费,更将导致雕刻技艺的没落;过分“重工”,一味地要求好的雕工,而忽视了石头本身所能承载的内涵,致使“石糙而艺精”,这是对雕刻家时间精力的浪费。如果每一块石头,无论石质优劣,大师们都精心设计雕刻,耗费太多时间与精力却获利不厚,便难以购买佳石。其作品虽然可得藏家青睐,但因石质一般,观赏性锐减,人们的珍视程度必然打些折扣。

一个成熟的雕刻家应该时常反省的问题是:你是否真正发现了石头的美?你的工作是提升还是妨碍了它?

因此,我们应以谦逊的心态创作每一块石头,感悟她,发现美,让每此创作成为心灵的愉悦。

改过自新——浅谈寿山石雕刻之改工

作为中国四大国石之一的寿山石,其盛名已久。因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为雕刻的材料。历经1500多年的琢磨历练,融汇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以自己独特的意蕴,形成寿山石自己独特的文化,造就立足于中华文化沃土渊源之上的一朵奇葩。在这1500多年的雕刻史中,存在两种雕刻形式,一是对原石的雕刻,这是石与人的初次交汇;二是对现有作品的改工,即对石头本身的二次创作。或对细枝末节的简单修改,或大刀阔斧的重新改造,都属于改工的范畴。改工之技由来已久,但其真正盛行起来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改工”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雕刻中,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它的存在,却很少有人会想到,为什么会出现改工?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其出现的背后蕴含了那些讯息?昭示了什么?这些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经过反复的思索,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一)改工的存在之由

改工的存在,究其缘由,是多种力作用的结果。包含物质与非物质等多方面的缘由,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追求完美”的思想动力催促其产生。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雕刻家们受其自身雕刻技艺、文化修养及实践经验等的局限,致使其作品中总不免存在瑕疵之作。但由于其雕刻原石石质尚佳,不免留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遗憾。为了挽救这些瑕疵品,改工便应运而生。化腐朽为神奇,给予石头第二次生命。

2、“资源匮乏”的现实因素迫使其产生。

随着近几年寿山石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对原石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极尽可能地开采寿山石。在开采过程中出现的滥采行为以及开采方式的不合理,对寿山石资源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另外市场恶性竞争下,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一块好的原石落到了一个低劣的雕工手里,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寿山石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加之其分布又毫无规律可循。用石农的说法,寻找矿脉的难度已经与“淘金”相当。专家认为,今后发现大批量优质石料的可能性很小。寿山石资源的日益稀缺,已不容许雕刻师们随意挥霍寿山原石。这样的现实状况迫使雕刻家们另辟蹊径,走上改工之路。

3、“物价上涨”的社会现状要求其产生。

2010年3件清早期的寿山石藏品在拍卖师手中敲出了千万元级别的价格,达到百万级别的当代寿山石雕藏品更是不胜枚举,仅福建省民间艺术馆与福建东南拍卖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寿山石雕珍品夜场中就有6件过百万。寿山石价格的一路攀升,特别是原石价格的居高不下,导致一些收藏家及雕刻师们无力购买原石。而市场需要继续运行,就需要不断输入新的血液。这种情况下,改工的运用势在必行。

4、“审美变化”的时代特点推动其发展。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人是时代中的人,无法脱离每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影响,因此,人们的赏石审美趣味不可能不受每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时尚的影响。为了迎合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寿山石在雕刻方法和风格上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推动了改工的发展。

(二)改工的处理之法

在雕刻市场,拿来改工的作品一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细节处的处理不恰当,难以融入整个作品,使作品出现瑕疵。二是,主题思想不突出,造成作品没有亮点。三是,雕刻者本身雕刻技法、功底不足,造成作品平庸无奇。四是,创作题材与其石材特性(如巧色、纹理等)相悖,无法体现原石之美。

原作品所存在问题的多寡决定改工幅度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将改工划分为三个层次级别:第一层是,原作品的主题思想、整体架构等各个方面都不错,但在细节之处存在些许的小瑕疵,我们只需对细节部分进行简单改工,使其与整体协调一致,这是最低级别的改工;第二层是,原作品的某一部分雕刻出彩,相比之下的另一部分则显得黯淡无光。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留原作品的精彩之处,而对失色之处进行较大的改动。相较第一层,所需考虑的东西更多,改动更大;第三层是,原作品的创作一无是处,这就需要大刀阔斧地对原作品进行“推到重建”的工序,根据原石特性选定新的创作主题,对整体进行重新架构。这是最高级别的改工,需要改工者对石头有较高的驾驭能力。

改工的处理之法因原作品的雕刻技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针对寿山石雕刻技法中圆雕、钮雕、浮雕、薄意、篆刻等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大量海外、台湾等回流寿山石精品,为改工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对于钮雕作品的改工,一般是将钮头去掉,让其成为简洁的章体。并在印体的四面雕刻古韵十足的山水薄意,或者独具行云流水之势的书法作品。使其成为意境悠远的佳作。

对于薄意作品的改工,由于古时过于迷信雕刻的精细之美,因此很多薄意作品在雕刻上都过于繁复,缺乏自己独特的主题思想及文化底蕴。现代由于质地佳的原石稀缺,作薄意,一般是为了修饰化解原石的裂、格、筋等瑕疵之处。而以前,由于原石资源丰富,一般雕刻薄意的原石质地上佳,这便有利于我们现在对其进行改工。通常的方法是将雕刻薄意的地方磨去,从整体上进行重新布局,设计新的主题思想,融入时代特征,重新进行雕刻。

正如《狼爱上羊》这件改工之作,很生动地体现了改工的精妙之处。《狼爱上羊》这件作品是融合了钮雕及圆雕的精妙之笔。其原作所雕刻的是一个手抱琵琶的仕女,采用圆雕的手法雕刻了仕女的上半身,下半身则由章体代替。这样的安排使得作品过于拘谨呆板,无法体现女子轻盈灵动之美。且没有一个突出深刻的主题思想,由于雕刻功底不足,人物的表情刻划也不到位。原石本身对比强烈的黄红巧色,也没有获得很好的运用。针对这些问题,从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狼爱上羊》的歌词“狼爱上羊啊爱的疯狂,谁让他们真爱了一场。狼爱上羊啊并不荒唐,他们说有爱就有方向。狼爱上羊啊爱的风光,他们穿破世俗的城墙······”中获取灵感,确定了“狼爱上羊”这一创作主题,大胆地对钮头部分的仕女进行改工,取其黄色部分雕羊,红色部分作狼。狼与羊紧紧相依,狼的形象不因这温存之态而弱化,狼性犹存。作品以这穿破世俗的爱情为主题,雕出了狼的凶狠与羊的温顺。但那相依的姿态,淡化了狼的狠厉,却让羊多了一分坚毅。以极致的对比,在不可能中创造一点星光,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别样的爱情。

(三)改工的前景展望

改工之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它的存在,为寿山世界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为寿山石市场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挽救了许多瑕疵作品的命运,再现璀璨光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寿山石资源的浪费,保护了现有的寿山石资源。可以说,改工之路的前景是光明的。然而,在我们展望光明前景的同时,也应看到改工所带来的问题。受雕刻师本身局限,在改工方案的设计上不免出现偏差,造成石材的浪费或使作品更为黯淡。因此,我们在改工过程中,要审时度势、因材施艺,谨慎地对待每一个改工作品,这样才能在改工之路上走得更远。

组织机构

联合发起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东南网、北京华世海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福建电视台都市频道


承办单位:“闽派艺术”(福建自贸区)投资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书画频道、江爱松艺术基金会、海峡两岸交流协会、海天书画院、福建种德堂传统文化艺术馆


战略合作伙伴: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福建省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福建省城市雕塑协会、福建省雕刻家协会、福建企业艺术协会、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