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平潭
 

郑继

2015-07-03 18:15:27  来源:东南网闽派艺术  责任编辑:林诚悦  

改过自新——浅谈寿山石雕刻之改工

作为中国四大国石之一的寿山石,其盛名已久。因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为雕刻的材料。历经1500多年的琢磨历练,融汇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以自己独特的意蕴,形成寿山石自己独特的文化,造就立足于中华文化沃土渊源之上的一朵奇葩。在这1500多年的雕刻史中,存在两种雕刻形式,一是对原石的雕刻,这是石与人的初次交汇;二是对现有作品的改工,即对石头本身的二次创作。或对细枝末节的简单修改,或大刀阔斧的重新改造,都属于改工的范畴。改工之技由来已久,但其真正盛行起来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改工”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雕刻中,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它的存在,却很少有人会想到,为什么会出现改工?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其出现的背后蕴含了那些讯息?昭示了什么?这些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经过反复的思索,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一)改工的存在之由

改工的存在,究其缘由,是多种力作用的结果。包含物质与非物质等多方面的缘由,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追求完美”的思想动力催促其产生。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雕刻家们受其自身雕刻技艺、文化修养及实践经验等的局限,致使其作品中总不免存在瑕疵之作。但由于其雕刻原石石质尚佳,不免留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遗憾。为了挽救这些瑕疵品,改工便应运而生。化腐朽为神奇,给予石头第二次生命。

2、“资源匮乏”的现实因素迫使其产生。

随着近几年寿山石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对原石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极尽可能地开采寿山石。在开采过程中出现的滥采行为以及开采方式的不合理,对寿山石资源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另外市场恶性竞争下,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一块好的原石落到了一个低劣的雕工手里,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寿山石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加之其分布又毫无规律可循。用石农的说法,寻找矿脉的难度已经与“淘金”相当。专家认为,今后发现大批量优质石料的可能性很小。寿山石资源的日益稀缺,已不容许雕刻师们随意挥霍寿山原石。这样的现实状况迫使雕刻家们另辟蹊径,走上改工之路。

3、“物价上涨”的社会现状要求其产生。

2010年3件清早期的寿山石藏品在拍卖师手中敲出了千万元级别的价格,达到百万级别的当代寿山石雕藏品更是不胜枚举,仅福建省民间艺术馆与福建东南拍卖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寿山石雕珍品夜场中就有6件过百万。寿山石价格的一路攀升,特别是原石价格的居高不下,导致一些收藏家及雕刻师们无力购买原石。而市场需要继续运行,就需要不断输入新的血液。这种情况下,改工的运用势在必行。

4、“审美变化”的时代特点推动其发展。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人是时代中的人,无法脱离每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影响,因此,人们的赏石审美趣味不可能不受每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时尚的影响。为了迎合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寿山石在雕刻方法和风格上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推动了改工的发展。

(二)改工的处理之法

在雕刻市场,拿来改工的作品一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细节处的处理不恰当,难以融入整个作品,使作品出现瑕疵。二是,主题思想不突出,造成作品没有亮点。三是,雕刻者本身雕刻技法、功底不足,造成作品平庸无奇。四是,创作题材与其石材特性(如巧色、纹理等)相悖,无法体现原石之美。

原作品所存在问题的多寡决定改工幅度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将改工划分为三个层次级别:第一层是,原作品的主题思想、整体架构等各个方面都不错,但在细节之处存在些许的小瑕疵,我们只需对细节部分进行简单改工,使其与整体协调一致,这是最低级别的改工;第二层是,原作品的某一部分雕刻出彩,相比之下的另一部分则显得黯淡无光。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留原作品的精彩之处,而对失色之处进行较大的改动。相较第一层,所需考虑的东西更多,改动更大;第三层是,原作品的创作一无是处,这就需要大刀阔斧地对原作品进行“推到重建”的工序,根据原石特性选定新的创作主题,对整体进行重新架构。这是最高级别的改工,需要改工者对石头有较高的驾驭能力。

改工的处理之法因原作品的雕刻技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针对寿山石雕刻技法中圆雕、钮雕、浮雕、薄意、篆刻等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大量海外、台湾等回流寿山石精品,为改工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对于钮雕作品的改工,一般是将钮头去掉,让其成为简洁的章体。并在印体的四面雕刻古韵十足的山水薄意,或者独具行云流水之势的书法作品。使其成为意境悠远的佳作。

对于薄意作品的改工,由于古时过于迷信雕刻的精细之美,因此很多薄意作品在雕刻上都过于繁复,缺乏自己独特的主题思想及文化底蕴。现代由于质地佳的原石稀缺,作薄意,一般是为了修饰化解原石的裂、格、筋等瑕疵之处。而以前,由于原石资源丰富,一般雕刻薄意的原石质地上佳,这便有利于我们现在对其进行改工。通常的方法是将雕刻薄意的地方磨去,从整体上进行重新布局,设计新的主题思想,融入时代特征,重新进行雕刻。

正如《狼爱上羊》这件改工之作,很生动地体现了改工的精妙之处。《狼爱上羊》这件作品是融合了钮雕及圆雕的精妙之笔。其原作所雕刻的是一个手抱琵琶的仕女,采用圆雕的手法雕刻了仕女的上半身,下半身则由章体代替。这样的安排使得作品过于拘谨呆板,无法体现女子轻盈灵动之美。且没有一个突出深刻的主题思想,由于雕刻功底不足,人物的表情刻划也不到位。原石本身对比强烈的黄红巧色,也没有获得很好的运用。针对这些问题,从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狼爱上羊》的歌词“狼爱上羊啊爱的疯狂,谁让他们真爱了一场。狼爱上羊啊并不荒唐,他们说有爱就有方向。狼爱上羊啊爱的风光,他们穿破世俗的城墙······”中获取灵感,确定了“狼爱上羊”这一创作主题,大胆地对钮头部分的仕女进行改工,取其黄色部分雕羊,红色部分作狼。狼与羊紧紧相依,狼的形象不因这温存之态而弱化,狼性犹存。作品以这穿破世俗的爱情为主题,雕出了狼的凶狠与羊的温顺。但那相依的姿态,淡化了狼的狠厉,却让羊多了一分坚毅。以极致的对比,在不可能中创造一点星光,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别样的爱情。

(三)改工的前景展望

改工之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它的存在,为寿山世界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为寿山石市场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挽救了许多瑕疵作品的命运,再现璀璨光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寿山石资源的浪费,保护了现有的寿山石资源。可以说,改工之路的前景是光明的。然而,在我们展望光明前景的同时,也应看到改工所带来的问题。受雕刻师本身局限,在改工方案的设计上不免出现偏差,造成石材的浪费或使作品更为黯淡。因此,我们在改工过程中,要审时度势、因材施艺,谨慎地对待每一个改工作品,这样才能在改工之路上走得更远。

组织机构

联合发起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东南网、北京华世海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福建电视台都市频道


承办单位:“闽派艺术”(福建自贸区)投资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书画频道、江爱松艺术基金会、海峡两岸交流协会、海天书画院、福建种德堂传统文化艺术馆


战略合作伙伴: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福建省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福建省城市雕塑协会、福建省雕刻家协会、福建企业艺术协会、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