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平潭
 

郑频

2015-07-03 17:15:13  来源:东南网闽派艺术  责任编辑:林诚悦  

郑频文章选登:

郑频谈漆

——著名漆画家郑频访谈

游光霖(以下简称“游”):首先我代表福建省美术馆感谢你捐赠一件这么有分量的作品。在这次展览中,你这件作品令人眼前一亮,观众喝彩连连,还真是带了个好头,出乎我们的意料。另外包括汪天亮校长对这次展览的支持,我都非常之感动!

郑频(以下简称“郑”):这是应该的,福建省美术馆这么重要的专业机构能收藏我的作品,是我的荣幸,美术馆也为这件作品提供了最好的展示空间。

游:美术馆是你们艺术家作品的“托儿所”,哈哈……郑老师,听说你原来是画工笔画的?

郑:是的,我原来学的是国画专业,画过一些工笔人物画。

游:那你什么时候开始选择漆画的?工笔画画起来很优雅,漆画与工笔还是有很大反差的……

郑:呵呵,我最初学国画,是因为我出生在仙游这个书画之乡,较早认识的几个老师都是画国画的。刚学画画时就认识翁振新老师,后来选专业时他建议我学国画,我就报了国画专业。大学期间跟朱宇南老师学国画工笔人物,还是挺感兴趣的。后来跟翁开恩老师学了写意人物画以后,就觉得工笔画很麻烦,程序比较多,没有画写意画那么痛快,就更喜欢写意了。2001年,我调到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以后才开始跟郑金胜老师学做漆画,一做就做到现在……真没想到自己折腾到最后,却选择了这个比工笔画还要麻烦的画种——漆画。

游:只有在不断吃苦的过程中才能锻炼成才。应该说你是我们福建省一名很优秀、很出众的艺术家,是漆艺界的佼佼者。你应该对我们目前这种艺术的导向比较了解,因为你站在高校教学平台上,所以对这方面比较在意和注重。也因此你的漆画作品不管是走市场参展也好,都是比较有分量的。刚才谈到为什么从搞工笔画转到漆画创作这一块,很明显你是知道做漆画,要吃的苦头多。

郑:对,是这样的。

游:但是你还是很执著,一定要做下去。因为你看到了漆文化的魅力和它存在的价值,也在漆画创作中尝到了甜头,我说的这种甜头,应该说是幸福感,是不是?

郑:是的,虽然做漆画很辛苦,但漆画创作也给我带来很多的乐趣。

游:那么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呢?你从国画转过来做漆画,做到现在为止,应该说你都是充满信心的。因为从对你的印象和你参加展览的那些作品来看,你都是很阳光的。

郑:其实,我以前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我原来是学医的,就是因为喜欢画画才转到学美术,画画的时候会觉得特别幸福。刚开始画画时还没接触到漆,主要是画国画,国画已经是很吸引我了。国画是一个很好的画种,我当时也是挺认真地在做这一块。后来是在调进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以后,受汪天亮校长的影响才接触到漆,在学做漆的过程中,发现漆的材质确实是其他画材很难媲美的,不但材质上有它的优势,而且工艺上也同其他画种有很大区别。我当时就考虑用国画上的造型跟漆艺结合,国画的长处是线描的那种感觉,传统的造型更注重构图。它是二维的、平面的,但是可以做得非常有艺术感。但国画在材料上它以墨和纸为特点。我就觉得如果是漆材料的话,应该呈现的东西会很不一样。所以我现在做的这些东西,都有国画的因素在里面。后来我到福建师大美院进修艺术硕士,我的导师是翁振新教授,念的是国画专业,做的是漆画作品,以如何将国画的造型特色结合到大漆工艺中作为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最后,我的毕业创作《为同一个梦想》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国画与漆艺中发掘灵感,漆艺和国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最能体现东方文化的艺术媒材,把这两样有着悠久历史的画种结合到一起,这样的作品自然地就具有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气质。

游:是,这样的结合很有意义。郑老师,我觉得你的漆画作品都非常唯美。

郑:嗯,我不赞同没有美感的绘画。艺术品就是要能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又能体现出艺术品味。漆画中的美感是很特别的,大漆这个材质本身就是很温润的,它兼有沉稳厚重和华美绚丽的感觉,还能与金、银、螺钿等材质很好的结合,它的艺术语言就特别丰富,质感上就能很能打动人,这也是我坚持用大漆这种材料来创作的一个原因,它比较符合我的艺术追求。

游:你的造型大部分都是具象的。

郑:对,我的作品大部分都偏于具象。

游:你的作品在材质上除了一些传统的手法,还广泛应用了其他技法,特别是在物造型和色彩,你特别讲究。我看了以后感觉非常的舒适。但是你的漆画的底板又相对的厚重,别人的漆画作品一般都有画框,你的大部分作品都没用框,为什么呢?

郑:我觉得漆画它本身应该是带有很强的装饰感,漆画底板有点厚度能加强画面的空间感。这种厚度表能让平面的画有多一点立体,造型上有一种“器”的感觉,这也是漆画才有的一种特色。

游:那么框跟画没有任何关系吗?

郑:配框也是一门学问,画跟框之间既要有联系,又不能喧宾夺主,要能突出画面。所以,怎么去配框,有时候值得反复去推敲。漆画天生带有装饰性,它的外形可以是方的、圆的、弧形的。一幅漆画挂在墙上,墙壁本身就成了个大画框,显得更简洁,画面也挺突出的。配框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的画面特殊不好配框,有时候会觉得画框有点多余,那就干脆直接不要框。

游:您有两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我想请您再谈谈这两件作品的创作观念。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造型上是否有所借鉴?在送去参加展览时,你自己有多大的把握?

郑:在2001年首届全国漆画展中获奖的《飘逝的云》,是我独立创作的第一幅漆画。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是我创作的第二幅漆画《晨妆》,表现的是护士题材。我的家族算是医务世家,我父亲、爷爷、奶奶都是医务人员,我原来也学医,卫校毕业后转过来学画画的,所以有这么一个情结。那张作品完成时,恰好是“非典”时期,但是这张画创作是我之前就构思好了,和后来发生的“非典”没关系。我觉得护士的那种白衣天使形象跟漆画的黑色底板对比强烈,黑跟白正好可以表达这类单纯的题材,也适合用漆来表现。我那时候没什么经验,只学会贴蛋壳,正好派上用场。我当时研究了很多贴蛋壳的作品,大部分的画中,蛋壳都是当成白色来运用,很少把它作为造型手段。我当时的想法就是用蛋壳来做线描,利用蛋壳来贴出线条的那种感觉。我觉得那种国画的线描味道更纯粹、更单纯。这幅作品完成以后觉得效果还可以,但没想到会被选上十届全国美展,而且还获奖并被收藏。当时送到省里初评时,我连作品照片都没来得及拍,本想等展览完再拿回来拍,结果没想到就这样一直被送到中国美术馆去了。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厅看展览又是禁止拍照的,所以这张画就再没找到机会拍照了,到现在也只能用画册中的图片来翻拍,自己手上连底片都没有。

漆画其实是一个新发展的画种,因为发展时间不长,所以也给很多年轻人带来机会。可能有很多新的想法是别人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你去做了,那就有可能出效果,也不一定说非要掌握很多技法才能去创作,简单的技法也可以出效果的。那幅画的成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游:嗯!所以从材质上也好,技法上也好,应该说关键是选的题材和表现方法。

郑:最重要的还是观念和想法以及绘画基础,艺术修养很重要。

游:贴蛋壳在漆画中,从工艺的角度来讲是最基础的。

郑:一般当做漆画入门的基础训练。

游:因为你选的这个“白衣天使”的护士形象是白衣。漆的白,从传统工艺上来说,它唯一方法的就是用蛋壳来表现,在这前提下就要看你的绘画基础怎么样。能在基础上好好地去研究、去布局,即使用最简单的元素和手段,同样也能表现出极佳的效果。

郑:蛋壳虽然说起来很单纯,但其中也会有很丰富的东西,很耐看。如果色彩很丰富,单看局部可能会很漂亮,但是整体不好把握,容易艳俗,不耐看。

游:那这件作品做完以后你有什么启发?获奖了,你肯定有一些思考啊。你用的是这么基础的技法,这种技法,老师傅们看完之后肯定都说很一般嘛!但是偏偏你把它做好了,而且还获了奖。这意味着什么?

郑:那幅画其实还没做完的时候,我就觉得效果还不错,觉得自己在做画的过程中会慢慢把它完善起来,去考虑一些更具体的东西,有一些偶然性的效果可以揉合在里面,其实过程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东西可能会根据画面来调整,效果变得更好一些。那张画做完以后觉得贴蛋壳太费功夫,我一直在想要换一种方法来做,用其他的技法来做作品,后来也尝试了蛋壳结合洒漆粉、刮灰这一类的来做。后来我在福建师大美院念艺术硕士时,我的导师翁振新老师提醒我,作品的风格不要一下子跳跃太大,还是要延续十届全国美展中《晨妆》那件作品的风格再做几张,让作品具有一定的辨别度,通过一系列的作品来形成个人风格。所以我当时又延续之前的创作思路,完成那幅《为同一个梦想》。

《为同一个梦想》那张画是惠安女题材,用蛋壳和漆皱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我的人物画创作偏向于满构图,觉得人物多一点的组合难度比较高,但张力也会比较大,创作素描稿的时候我是非常有激情的,但是漆画做到后面就有点疲了,一幅漆画做了快一年的时间,还没做完。做艺术创作有时候想法会变,漆画制作期间不断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在不断地调整。那件作品完成后,我也有点审美疲劳了,不知道它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天天对着这张画,时间一长,自己总觉得还有些东西自己不太满意。后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有很多前辈画家过来看,他们对那幅画评价都挺高的,这才慢慢放下心来。北京展出期间,很多老师朋友都鼓励我坚持多做点福建本土的题材,坚持自己的绘画语言。于是后来我又做了一系列惠安女题材的作品,这系列画作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又有些微调。贴蛋壳的绘画性会弱,它毕竟跟工艺靠近。后来,我有借鉴写意人物画造型方法,直接刮刀调灰,用写意国画的那种动作来表现,让人在画面上可以看出绘画的动作。我觉得那会更耐看,也更有意思。

游:嗯,耐看。这就是你在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吗?

郑:对,我自己会做得比较痛快,而且时间也省了很多。我就觉得这样才会有做漆的感觉。有一幅作品当时做完的时候我很满意,我觉得对我而言,在技法上是一次大突破。这种写意手法创作的漆画,在画面上偶然性和必然性结合很紧,是不可复制的东西,但是这幅在参加当时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时初选都没有过。

游:因为他们那是用照片评,所以不会很准确。

郑:漆画原作效果跟照片差距比较大。

游:漆画所体现出来的感观,与照片上的不一样。照片就是一种平面的东西,如果作品摆在现场,加上光线的作用,它给人的感受就会不一样。

郑:是的,漆画的肌理、小细节的动作,照片上看不出来,照片小,人物又多,很多漂亮的细节根本就看不到啦。

游:嗯,本来应该要放大肌理感。

郑:所以,我们出画册的时候要把一个局部放大,让画面的细节与质感很清楚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对些偶然性的东西和一些特别的肌理细节要放大出来,更能提升对作品的印象,画册也会很有艺术感。

游:你原来是画国画人物的,学了漆画以后,我觉得你的这种优势还是融入进去了。因为人物的表现,如神情动态、人体动态、服饰动态等等在一定的环境下,跟塑造空间有关系。

郑:就我的感觉,漆画其实更适合做那种半抽象、抽象的,有偶然性的题材。这个类型的题材,用漆画来表现比国画、油画都更出彩;用漆画来表现具象的东西,特别是人物画,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人物画受人物造型的约束,没办法那么自由、那么放开来做。它的肌理效果也就不好表现,所以漆画做人物的,特别是做写实人物的是比较少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游:能不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你刚才的论述?这倒是与其他艺术家不一样,好像你已经领悟到这一点了。

郑:比如,我在画抽象作品时,基本上一笔画下去后我就不用怎么去调整外型,我只要考虑这一笔触的美感,效果好就可以保留。但是人物则不然,这一笔下去,它尽管很漂亮,但跟人物的造型或人体的结构不符合,就不行,这一笔就不成立。所以说做人物受到型的约束比较大,它没那么自由。再比如画风景,山大一点或者树大一点都无所谓,问题不大,有时候若有若无的反而会有一种偶然的、抽象的东西呈现出来,震撼力可能也挺强的,也很漂亮。但是在人物画上就不行,人物画必须有人的形象,你如果太夸张、太变形的话,就不是人物了。色彩上也有局限性,如果皮肤把它弄成其他颜色的话,要么看起来很恐怖,要么看起来不真实。所以说,人物题材的漆画有诸多限制因素。我现在方向,就是是如何将这本来有矛盾的东西尽好地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到造型的因素,又要考虑漆的材质美感,把偶然性的东西,与很具象的东西融合到一起。

游:我觉得静态的东西用漆来表现是较容易做到位的,但是动态的东西用漆来造型确实难度比较大,像你刚说的人物,社会存在偶然性和必然性。有些自己觉得很到位的作品,但是偏偏送去参展时,人家评委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这种情况是不是跟材质上面的运用有关系呢?

郑:我觉得有。

游:因为在你画的过程中,你的那种动态、感受,让你觉得好像很满足,但画面体现的最后视觉感受里面,不一定能够体现这一点。

郑:我们有时候对这幅作品很满意,在于自己的立场上来看,这幅跟以往的作品会有不一样的东西,有所突破,而且在创作难度上也加强了。自己觉得达到了,满意了,但是在别人眼中却不一定满意。为什么呢?也许是评委专家们见得多,眼界高,他们的关注点和自己未必一致,这很正常。应该说,一个参评作品好不好,大家的认识基本都还是一致的,但是好到什么程度,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尺度。

游:你的作品好像体量大,确实难度也大,一亮相,就让人感觉很震撼。这次你捐献给我们美术馆的那件作品很精致耐看,那件作品一挂起来就表现出分量来,尤其是在人物造型上。

郑:漆画毕竟是从传统工艺美术方面发展过来,漆画中似乎花卉题材的比较多,人物题材的作品相对少些。我那幅作品还是偏于传统风格,创作时就想做出一种宁静的气氛。我去过惠安几次,没有去坐下来话写生,都是逛一逛,看一看,感受一下那种氛围。比如说我画《为同一个梦想》的惠安女子集体祈祷场面,那个场面其实在正式生活中是看不到的。那个场景是我去观察、理解她们的生活状况后,构思出来的艺术形象。当地的很多渔民,也就是她们的男人都出海打鱼了,有的一出去都好长一段时间,那些惠安女在家里其实都很担心,她们其实心里面是在祈祷或者是在求妈祖保佑,心里都在祷告,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回来。我觉得惠安女她们一辈子都很勤劳,又很贤惠。我们中国传统女性其实都有这个美德。惠安女是我们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不仅仅在内心里面的那种美德,外面的服饰也漂亮。因此刚好可以通过外形的美想象到内心美。她们是内外结合的比较好的一个题材,所以当时就想把她们那种美好的祝愿表达出来。

游:画面上给人充满一种心理活动的感觉。

郑:表现她们内心的活动,没有表现她们在劳作的场景,我表现她们内心的东西。

游:那种担忧。

郑:是的,担忧。

游:我觉得这种美德的东西实际是在细节上面的,要看你的画。你刚才说的宁静,造型上,从脸部的表情等等,其实是能体现出来,像你刚才说的服饰的另外一种美。

郑:服饰的美跟她内心的美我觉得会相呼应!我们看到服饰的美会联想到她们内心的美。

游:对,因为这种美往往都可以进一步地完善,实际上就是你画面上提供的色彩、线条。细细品读画面里提供的内心的东西,会得到更多的解读!你仅仅只是提醒而已,画面它本身提供的这种色彩也是一种渲染、一种暗示!服饰美,人更美。人美在哪里?心灵美!心灵美在哪里?画面提供了宁静感,因为她的这种家庭每天充满了危机感,是一种冒险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人们一解读后,就会觉得惠安女确实高尚。

郑:对,惠安女是伟大的,生活中的惠安女,她们都是超体能在劳作,做男人干的体力活,内心又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其实很不容易。现在到惠安那边基本上看不到年轻的惠安女穿这种服饰,传统典型服饰慢慢在消失,她们这个文化慢慢在消亡,所以我在做的东西其实也是对她们的一种怀念、回忆。

游:通过作品可以把一些状态给留下来。

郑:就觉得有的东西让我们记忆深刻,比如在海边泊有一艘船,一个惠安女站在那,就会觉得那种美,你看一眼就会一辈子记住。这个画面在我脑子里的印象非常深刻,我捐献给美术馆那一张作品,其实就是营造了这种寂静的美感。寂静的美很适合漆的表现。漆本身的材质质感跟这种想法非常吻合,她们的服饰造型、红色头巾都适合漆的表现。

游:很吻合,很容易表现她的那种唯美!

郑:是的,惠安女的形象可以表现得很整体,然后又不花俏,很朴素。

游:针对接下来的全国大展你准备创作什么?

郑:我后面准备再做一些人物题材的漆画,这方面是我的长项。十一届美展中获得铜奖以上的没一张是人物题材的。对于现在的我,画画不是完全是为了获奖。我更想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这阶段的某种艺术感觉。如果能够获奖,那当然是最好啦,没有的话,也没关系,顺其自然,不用太看重这些事情。

游:关键是自己怎么思考,对这种材质的驾驭,最好体现在画面上,是否整个过程是流畅的。实质上也是一种享受。

郑:我近来还创作了一些抽象风景系列的漆画作品,画面比较简单的,就是有点半抽象的东西,材料、技法上也很单纯。这种探索有助于我突破一直以来我在漆画人物、漆语言方面的惯性思维,这种尝试也是挺有意思的。我的朋友法国画家布莱斯过来时,看到我的抽象风景系列都很喜欢。

游:你有没有想过在现有基础上,对形式感上做些突破?

郑:我觉得我的创作在形式感上面还不是很强烈,我想尽可能地让自己的风格再明显一点,做到极致为止,觉得自己无法超越了,然后再去突破。

游:去改变形式。

郑:对。在没有很好的想法之前,还是保持原来的那种思维先做。作品要有一定的量,形成自己风格以后,然后再寻找变化、突破。很多老一代的画家,他们当时成名作和他们最好的作品,其实都不是现在画的风格。通常一旦成名以后,就玩一些更轻松的、更性情的东西。我觉得是因为他们自己之前努力的成果已很难以逾越,在其他的技法上面弄点探索,也比较轻松、愉快。

游:嗯,对,好像是这样。

郑:但我觉得我还没到这一步,觉得我应该再严谨,在那种大场面的主题性创作这一块应该还有很多东西有待发掘。我以后还是会沿着目前的方向,继续做一些主题性比较强的大型漆画,对以前的风格做进一步的雕琢和深化。我明天正好要去敦煌,打算看看敦煌壁画,感受一下那边大沙漠、戈壁滩的那种感觉,可能对我们做漆画会有帮助。

我之前有做过几张类似西部风景的漆画,戈壁滩的那种感觉没去过可能还没有体会那么深,所以我这次想去看一看,看一看也许会有一些新的想法。

游:哈哈……,这个想法很好,新的景象会给人新的灵感。再次谢谢你给我40分钟的时间,把你自己的想法,以及创作的一些想法跟我们分享。

 

组织机构

联合发起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东南网、北京华世海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福建电视台都市频道


承办单位:“闽派艺术”(福建自贸区)投资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书画频道、江爱松艺术基金会、海峡两岸交流协会、海天书画院、福建种德堂传统文化艺术馆


战略合作伙伴: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福建省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福建省城市雕塑协会、福建省雕刻家协会、福建企业艺术协会、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