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琼文章选登: 学书札记 书者,如也,如其中华民族龙马精神。 “书者,如也” 这一源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命题,至蔡邕生发为“书者,散也。”进一步道明书法艺术抒情性的本质,至唐代张怀瓘则在《书断》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字功能的角度对“如”作了全面的阐发:“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而清代刘熙载《艺概》更明确地从书法内涵的角度阐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可谓深刻 !而从民族的角度来说,书法则是“如其中华民族龙马精神” ! 书由心声。书法艺术美的本质本乎人格精神、文化内涵的象征。笔墨线条美乃浅层之“技”;境界、意境、感情、思想、精神乃为深层之“道”。 艺术意境之美是超然象外之美,是书家艺术修养、审美理想和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提炼与升华体现在艺术书作中的一种美。因此,由“技” 进乎“道” 永远是书家修炼的目标。二王之萧散简远;颜柳之筋骨精神;张旭怀素之超然绝尘,苏黄米蔡之重意洒脱;皆妙在笔画之外 ! 当今书法,甚为繁荣,竟技者甚多,但则有一批精英,远追晋韵,吸纳唐法,仿学宋意,净化人格,努力修身,文化修为,不甘平庸,以书法为一生之事业,严节自律,独立思想,渐求佳境,笃行高志……他们相信有境界的书法是学问“养”出来的,而不是单纯技巧“写”出来的! 古典书论中“意”的审美追求及当代书坛“意”的缺失 摘要:“意”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 的涵义,在书法中包含两个侧面:一是,指一切与笔墨技巧有关,也就是与“法”有关的显层的“意”,包括事先的构想、临时的化险为夷、功力等乃至“势”、“骨”、“力”、“筋”、“肉”等审美理想。另一是,指与字外工夫有关的文化内涵、个性修养、感悟能力、书写时的情绪等有关的深层的“意”(或称为隐层的“意”),是书家内在精神和审美情调、审美境界的体现。书法作品要达到高品,书作要达较高的审美意境,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必须注重“意”的审美追求,特别是字外工夫的修炼。 关键词:意、字外工夫 “意”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意”是个体内心的深层内容,也即:是与个体的志向、情感、理想、情趣等等有关的内容。许慎《说文解字》对“意” 的解释是:“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一言以蔽之,“意”为心言,心中所要表达而未说出口或难以表达的言语。那么在中国哲学中的“象--言--意”的关系。在书法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文字--笔墨技巧--意”的关系。如果我们把“意”分成两个侧面,两大内容来理解,那么,书法中“意”的内涵便很明了。即:“意” 的涵义,在书法中我认为它包含两个侧面:一是,指一切与笔墨技巧有关,也就是与“法”有关的显层的“意”,包括事先的构想、临时的化险为夷、功力等乃至“势”、“骨”、“力”、“筋”、“肉”等审美理想。另一是,指与字外工夫有关的文化内涵、个性修养、感悟能力、书写时的情绪等有关的深层的“意”(或称为隐层的“意”),是书家内在精神和审美情调、审美境界的体现。这两分法也使“宋尚意” 、明中期尚“书卷气”有了上承的关系。 从现存的书论来看,对“意”的审美追求起于成公绥,接着卫铄、王羲之、虞和、王僧虔、陶弘景、袁昂、萧衍为代表的书论掀起了“意”的审美高潮。 “意” 的审美追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美学思想的最主要的、最突出的成果。 三国、两晋、南北朝书论为何大谈“意”的审美追求呢?一是传统文化已存“意”、“象”之说;另外,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玄”风大刮的朝代,玄学这种探寻人格自由,人性解放,实际上是对儒学的王道秩序、名教秩序、看重世俗关系、恪守礼法、轻视逻辑思维和论辩的一次摧毁。玄学也是对汉代儒学的“天人感应”的神学论,包罗万象的宇宙论的批评并转向思辨深刻的本体论,运用哲理思辨,探究无限,思考世界和生命本体的存在。而玄学思辨的主要论题是: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与意,形与神等。它对书法艺术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言与意的关系,形与神的关系。 玄学思想中的“言意之辩”核心是“言不尽意”(另一主张“言能尽意”)与“得意而忘言” 。 首先开玄学之先声的是王弼,他在《周易略例》中提出了“得意而忘言”之说。《魏晋玄学论稿》说:“王弼首倡得意忘言,虽以解《易》,然实则无论天道人事之任何方面,悉以之为权衡,故能建树有系统之玄学。”而玄学言意之辩有两说,一为“言不尽意”,一为“言能尽意”。王弼主张后者。他在《周易略例·明象》里说:“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意思是:言可以明象,象可以明意,也就是说言是可以尽意的。又说:“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乃非真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乃非真言也。然而,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这里所说的“忘言”、“忘象”意思是说当意已尽明,则要把言、象忘掉。从美学的角度上说,审美必须达到超物质现象,即:无形之“意”的美是高于有形之“象”的美,精神美比外在形体美更重要,层次也更高。所以书法的“意”是高于笔墨技巧的。此期对“意”的审美追求,可以看出,此期书法美学在玄风的熏陶下,对书法美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审美追求开始由汉代的尚势、追求力的美感上升为追求“意”的美感。虽然势、力已是由技法、笔墨效果生成的,但它仍是“心”对“物”的感受,犹如伍蠡甫在《中国书论研究》中说:“所谓‘势’,乃导源于‘心’对‘物’ 的感受。古代书论所以拈出‘心’、‘志’、‘意’等字样,乃是为了说明它们和‘骨’、‘势’是紧密相关的……书和画都首须因物立意,次讲骨、势,而又必骨中带势;这样方能通过笔墨技巧,掌握并运用艺术形式美的那些规律。”在这里伍蠡甫所说的“势”,便是属于显层的“意”的范畴。 王羲之《自论书》中的“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显然这是玄学的“言不尽意”对书法美学的渗透。 三国、两晋、南北朝书论中,甚讲究“意”。“意”的应用频繁,而意思不甚相同,但一一列举加以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其内涵皆归属两大类之一,或两类兼而有之。如:成公绥《隶书体》一文中的 “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⑴此句意思是:技艺巧妙难以言传,因而善之者少,应会于心熟练于手,必经意会知晓。也就是要达到应会于心、技艺高超、心手双畅,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即意会,即感悟。是属于深层的意。成公绥的这一“心” 、“手” 、“意” 之间的关系,是对汉代赵壹“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的观点的继承与发挥。并创造性地提出新“意”,把“意”纳入书法的审美范畴。南朝宋虞和《论书表》记载王羲之赞第七儿子王献之的壁书说:“子敬飞白大有意”⑵此处“意”,乃为“意趣”。说明王羲之是以意趣来衡量作品之成败。此处意为深层的意。再如: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一文亦提到:“以言发意,则应言而意新;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意得谐”⑶此处之“意”为“心意”、“立意”。包含了显层与深层。表明作书应先立意,以意使法,“手”、“笔”则是“法”展现的工具,法为意用,最后意法统一,心手双畅。 对“意”的探讨并非止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各朝代不断探讨,内涵有继承也有创新,但经分析之后同样也归属两大类之一,或两类兼而有之。如:唐太宗李世民于《论书》中说,学习书法与打杖的道理是相通的,“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⑷此处“意”为“骨力”,属显层的“意”。 再如唐张怀瓘《书断序》云:“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方,虽龙伯系鳌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图应箓之帝,不能抑其高,幽思入于毫间,逸气弥于宇内,鬼出神入,追虚补微,则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⑸此处“意”为“心意”,属深层与显层兼而有之的“意”。又如:宋苏轼《论书》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⑹宋米芾《海岳名言》:“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⑺明解缙《春雨杂述·书学详说》:“昔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各止其所。纵横曲折,无不如意,毫发之间,直无遗憾。”又云:“且其遗迹遇然之作,枯燥重湿,秾澹相间,盖不经意肆笔为之,适符天巧,奇妙出焉。”⑻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凡作书,不可信笔,董思翁尝言之。盖以信笔则中无主宰,波画易偃故也。吾谓信笔固不可,太矜意亦不可。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要使我顺笔性,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而字之妙处从此出矣。”⑼此处“意”为“企求”、“心言”、“理想”,包含显层与深层之“意”。 对于“意”的内涵的探讨各朝代不断,并于宋朝达到“意”的审美追求的高潮。而“意” 之内涵有继承也有创新,但都不外乎显层与深层之范畴。 就以上对“意”的内涵的分析和对古代书论中“意”的审美追求的例举,我们知道:意有两层涵义:深层与显层。那么我们的书法作品怎样才能达到高品呢?无疑应在高超的笔墨技巧的基础上努力表现“意”的审美追求。特别是深层的意的审美追求,审美体现,它更能体现书品和书家人格的魅力。当代书坛对于“意”的审美追求或只求其一,或二者皆弱,二者皆强者不多。这是由于当今的流弊是燥动,缺乏虚静的美学精神,具体地说即:当今的书法界急功近利者,基本功不扎实者,文化内涵不够者甚多。书法的笔墨技巧即基本功是成为书家最基本的条件,但书作要成为高品,“意”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深层的“意”的表现更为重要。它能展现书家的人格魅力和书品的魅力。书法是人格生命的外化,书品乃书家灵魂的栖息,人性的依托。当代书作正在悄悄地转移到一种外在形式的体现和文化内涵的搁浅。这是受经济社会的影响,受快速生活节奏的影响,再则硬笔和电脑的广泛使用使书法的基本功无法与古人相比。经济社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因此带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以竞争的名次为心灵的收益为目的来写字,极力寻找竞胜的途径,因此总想以一些外在奇异来打动审美者而遗忘了作品中“意”的存在价值。再加上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心浮躁,书法家特守内心的虚静平衡被打破了,这样必然沉不下心来练基本功,沉不下心来读书,沉不下心来修炼字外工夫,从而导致功底浅薄,内蕴不足。书法的积累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书法的内涵应是深厚、扎实的,不应是浮躁的、急于求成的,不应只停留在雕虫小技的展现。 综上所述,书法作品要达到高品,书作要达较高的审美意境,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必须注重“意”的审美追求,特别是字外工夫的修炼。因此我们应以项穆的《资学》篇中所说的:“资贵聪颖,学尚浩渊。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资不可少,学乃居先。” 为训,注意“学乃居先”,注重“学尚浩渊”。特别是把与字外工夫有关的文化内涵、个性修养的修炼和感悟能力的培养即深层的“意”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是最能体现书家内在精神和审美情调、审美境界的。只有这样个人的书艺才有“意”境,整个书坛的水准才能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⑴成公绥《隶书体》摘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9页 ⑵宋虞和《论书表》 摘自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⑶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摘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70页 ⑷李世民《论书》 摘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20页 ⑸张怀瓘《书断序》 摘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55页 ⑹苏轼《论书》摘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314页 ⑺米芾《海岳名言》摘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360页 ⑻解缙《春雨杂述·书学详说》 摘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498页 ⑼周星莲《临池管见》摘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720页 |